80年代,渔民村在全国率先成为“万元户村”;90年代,成立了全国第一批集体股份制公司,渔民村变为渔邨社区;21世纪,在全市率先开展城中村改造,建成现代“花园式”住宅小区。渔民村的发展折射出我国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如今, 渔邨社区依托“党建引领+精细治理”,结合社区深港融合的特点,全面提升“精准化”服务水平,在治理中满足辖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上午在罗湖区南湖街道渔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社区网格员 王家璐接到了来自一名社区居家隔离的居民的求助,因为此前手术缝线,马上到了拆线时间,需要医生进行查看处理。对此,王家璐立刻联系社康医生和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很快该名居民就在家门口见到了社康医生。

建立快速响应机制,渔邨社区党委将社区原有的15个基础网格进行整合,实现“信息在网格采集、隐患在网格排查、矛盾在网格化解、服务在网格开展、问题在网格解决”。

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社区负责人介绍,渔邨社区全面构建“便捷化”办事体系,打造10分钟“政务服务圈”,在渔邨社区设置4个综合服务窗口,实现区、街、社区431项政务服务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站通办”,100%最多跑一次;建成24小时“不打烊”智慧政务驿站,实现230个事项自助办理,渔邨社区党委更是荣获2021年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渔邨社区见证了深港两地交流的历史,也成为了深港两地协同共建的典范社区。目前该社区共有常住港籍人员1518人,占辖区常住人口的8.43%,社区党委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发挥社区港籍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引导港籍居民参选社区居民议事会成员,并组建了有12名成员的港逸志愿服务队,加深了港籍同胞对内地事务的了解和参与度。

下一步,渔邨社区党委将深化创新“社区党委领导、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统筹联动机制,推动精细治理,深化“一国两制”实践。深入推进党建带群建,让有意愿的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实现“问题在社区反映、矛盾在社区化解、共识在社区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