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正加速融合发展,深港之间科创合作也日益紧密。今年,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首次提出“科研在港澳,转化在内地”的粤港澳合作模式,这正是当下深港两地不少企业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精准概括,让不少香港青年在深圳有了更广阔的科研成果转化空间。

陈俊文,是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何建宗教授科创团队的成员,团队研发这套“鱼藻菜共生”净水系统,能消化大部分农药和抗生素,使尾水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二级的标准;同时能产生藻粉饲料,为养殖水产增殖。陈俊文所做的工作,就是把这一技术推向广阔的内地市场。

去年3月,深圳还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在深发展的18条措施,包括将创业补贴政策覆盖在深港澳青年、支持青年参加创新创业活动、高质量建设创新创业基地等,为像陈俊文这样的香港青年提供了工作和生活上的便利。

陈俊文所在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众创中心,成立不到5年,已累计有71个初创项目入驻,其中有4家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入驻企业累计拥有知识产权数量200余项。“科研在港澳 转化在内地” ,专家认为,深港协同合作让科研成果更快转化,但并不代表科研只能在香港,创业只能在内地,未来两边各类要素密切流通,将把合作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