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圳的海洋经济发展迎来了两项重磅政策!
6月8日,《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获批通过,明确“十四五”深圳发展海洋经济的施工图。6月6日,深圳“20+8”重磅产业政策《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中,也将海洋产业集群列入了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
拥有114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60.5公里海岸线、51个岛屿的深圳,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上有哪些最新创新布局?重磅政策发布将给深圳逐梦深蓝提供怎样的助力?《晚间报道》特邀中集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助理总裁陈有孝、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海洋所所长胡振宇进行解读。
拓展深圳海洋经济新增长极
6月8日,深圳市政府正式批复通过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海洋渔业局)、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编制的《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深圳海洋经济以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为总目标,打造全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全球海洋科技创新高地。
具体来说,以两廊引领,打造“广深港”海洋科技创新走廊、“深惠汕”海洋产业发展走廊;以宝安重点片区为核心打造海洋新兴产业引领区,以前海、南山、福田重点片区为核心打造海洋科技金融服务集聚区,以盐田、大鹏重点片区为核心打造海洋产城科教融合示范区,以深汕合作区重点片区为核心打造深汕产业拓展区,四区联动,优势整合,构建“两廊四区”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格局。
“20+8”重磅政策布局
海洋产业产值瞄准四千亿
6月6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正式发布,培育发展壮大“20+8”产业集群,海洋产业集群成为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并将深地深海列为8个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同日发布的《深圳市培育发展海洋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作了更为详细的计划。深圳将以西部海岸—东部海岸—深汕特别合作区为主轴,以宝安区、前海合作区、南山区、福田区、盐田区、大鹏新区、深汕特别合作区等为主要承载区,打造“一轴贯通、多区联动”的海洋产业空间发展格局。
其中,宝安区重点发展滨海旅游业、海洋能源与矿产业、海洋工程和装备业、海洋电子信息业等,兼顾总部研发和部分生产制造功能,打造海洋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前海合作区重点发展海洋工程和装备业、海洋电子信息业、海洋能源与矿产业、海洋现代服务业等,以总部研发和高端服务为主,打造海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科技创新高地等。
对于“20+8”政策为海洋产业发展带来的利好,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海洋所所长胡振宇认为,海洋产业作为20个产业集群之一,突出了海洋工程装备和海洋渔业,这是对海洋经济重视的体现,同时,也证明海洋方面有巨大的发力点,体现在几个方面:
1.前几年海洋生产总值不到2000亿,现在已经有3000亿了;
2.整个海洋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2013年,传统的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和滨海旅游业占整个海洋生产总值的90%以上,现在已经是60%,这说明海洋新兴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3.代表性企业的平台建设,关键还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和一些新的科研元素的发展;
4.由于深圳的城市品牌效应,对全国甚至是国际上海洋人才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5.“20+8”中8大未来产业里也提到了深海深地,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感知、深海开采,这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和国际海洋开发银行三个主要项目密切绑定在一起。所以,既要扎实工作,也要高瞻远瞩、登高望远,看到国际上的发展势头。
政策的发布也收获了市场主体的积极反应。中集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助理总裁陈有孝认为,“20+8”产业政策涉及到高端海洋装备以及海洋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包括海上风电制氢、CCUS(碳捕获、利用、封存)等面向未来的海洋经济新赛道,这些与公司目前的战略规划、发展方向非常契合。
在政策指引下,如何能够通过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设,有更多的应用场景,让海洋经济有更多内涵,能够和区域经济规划结合得更紧密,是未来的努力方向。
晚间观察: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因此我们必须要尽快地“向海而生、逐梦深蓝”。深圳的海洋生产总值已突破3000亿,2021年上半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增速30.9%,创近年来新高。这些数据都说明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并且势头良好。“20+8”产业政策,再次吹响了向海发展的号角,深圳将朝着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目标劈波斩浪、勇毅前行。
主笔 : 李健
主编 : 周占武 殷梦
记者 : 聂双双 李健 黄燎 刘美佳
版权声明:节目版权由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