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1-3年级学生返校后,目前深圳中小学生已基本恢复线下教学。学生返校后,如何更好落实“四方责任”,落实落细防疫措施?各校“开学第一课”讲什么?如何做好线上线下课程衔接?深圳卫视《晚间报道》邀请文天祥小学老师李金芮、福田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李建功、深圳大学教授教育学博士后高天明进行解读。

织密筑牢疫情防控网

各校为学生返校全力以“复”

自4月8日起,返校上课期间,深圳各学校建立“白名单”制度,实行网格化、区块化管理。此外,严格落实师生日常健康监测管理有关要求,利用大数据平台监测师生、员工健康码,织密筑牢疫情防控网,确保开学工作安全有序。

重返校园,各校都为学生们精心准备了特殊的“开学第一课”,有的科普防疫知识,有的则分享教师难忘的志愿抗疫经历,针对一些可能出现负面情绪的学生,学校还专门提供心理辅导。

制定应急预案

多次演练应对突发状况

连日来,深圳各校也做足了准备,制定相关应急预案,并先后进行了多次应急演练,以应对疫情可能带来的各种突发状况。

文天祥小学老师李金芮介绍,上课期间校医若接到出现阳性病例相关通知,会立即向学校有关负责人报告,随后启动学校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同时,向街道办、社区三人组、区教育局报告,然后进行封控管理。与此同时,全体师生立刻停止活动,关闭空调并开窗通风,等待配合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处理。

李金芮表示,返校后前两周尽量不进行新课教学,主要做好学生目前学情摸底,梳理学生相对薄弱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同时巩固旧知识点;充分考虑学生居家学习的差异性,分层、分组给学生辅导。

不得开展跨班级教学活动

50人以上聚集活动要制定应急预案

福田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李建功表示,“我们明确要求不得开展跨班级的教学活动,并建议学校尽量减少聚集性活动,如确需开展聚集性活动,要压缩聚集规模,减少聚集时间;50人以上的校园聚集活动,要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确保在校师生的健康安全。”

疫情是挑战也是机遇

可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容

深圳大学教授、教育学博士后高天明认为,疫情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它可以成为教育的内容,可以让中小学生、幼儿园小朋友对安全、健康、卫生、生命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相关的疫情防控应急演练,也可以成为课程的一部分,我们要有大的课程观,“无处不课程”、“无事不课程”、“无人不课程”。

高天明表示,这学期的考试、教学安排要做到无缝对接,要对学生身心有一定的考量,因为常态化的线下教学恢复后,学生的心态、学习方式有所转变,那如何来平衡这个转换期,老师应该要做到心中有数,要灵活性、贴切性安排考试。

“在评价方式、考试方式上要有一个新的高度、新的思路来适应当前的教学情况,比如头脑风暴、技能学科等核心素养检测等”高天明建议。

高天明认为,这是一个特殊时期里的教育思考,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家庭,都应该拧成一股绳,多方合力应对挑战,要用科学的教育思维和教育评价,来化解特殊时期出现的教育问题。

主笔:杜一凡

记者:杜一凡、黄燎、刘美佳、殷梦

责编:呂毓斌、杜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