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

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落地后接力报告“感觉良好”!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

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83天

刷新了中国航天员

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在这次神舟十三号的太空返航中

有不少深圳企业承担着光荣使命

深圳元素十分亮眼

一起来看看

解决地面通信网络难题

此次返航着陆场为东风着陆场,地理位置非常偏僻,是戈壁带和沙漠环境,地域辽阔人烟稀少,需要强有力的通信支持。

图源:新华社

为神舟十三号返航提供通信保障的,就有其中一家深企——中航国际全资子公司飞思通信。

作为着陆场搜救通信保障重要参与单位,飞思通信提供相控阵宽带卫星通信服务,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平安返航打造了优质的通信网络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也是全球首次在航天员返回通信保障中应用相控阵宽带卫星通信技术。

该相控阵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系基于深圳星-亚太6D高通量卫星,解决返回现场地面通信基础设施稀缺的情况下通信网络难题。

飞思通信市场总监白凡表示:“我们的设备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短小轻薄,现场因为整个着陆范围是有一个区域的,所以现场通讯保障车要随时出发,设备从开机到使用只需要大概两分钟的时间,可以保证在任何的紧急情况下开机即用。

“深圳星”全力保障通信

返回舱将会落到哪里?

最先出舱的将会是谁?

由这颗“深圳星”告诉你!

“深圳星”又名亚太6D卫星,由亚太卫星宽带通信(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太星通”)等单位设计研制。

它是一颗由深圳本土科技力量研发制造的、我国第一颗采用Ku/Ka体系的地球静止轨道高通量卫星,也是世界上首颗为卫星移动通信业务定制的高通量卫星。


鉴于它的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作用强且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2020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将其命名为“深圳星”。

亚太星通副总监梁恩赐介绍,此次神舟十三号返航,深圳星参与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可靠的、高速的通信服务,比如搜救、着陆过程中的追拍、宇航员的采访直播等。

亚太星通航空与陆地业务部副总经理魏昌宁介绍:“在现场,我们中航国际的终端,把信号发射到卫星,相当于建立了一个空中基站和空中路线,再通过卫星返回到深圳地面关口站,与骨干网进行一个连接,由此保证现场在无网络没有光纤覆盖的情况下,进行网络覆盖和直播保障。”

“深圳星”搞“业务”

约1/3地表已覆盖

自深圳星在2020年7月9日成功发射以来,为航空、陆地、海上等提供了高速的卫星通信服务,此前也为神舟12号返回舱、嫦娥5号返回舱中的直播提供可靠的通信保障。

据介绍,深圳星已实现了对中国、东盟、日本、俄罗斯、印度、澳大利亚、夏威夷等地的宽带覆盖,约1/3地表都是“深圳星”的“业务范围”。

此次为保障神舟十三号直播信号正常,亚太星通等特地成立了重保小组,3月初启动项目,在月底便完成了所有资源的准备。包括卫星带宽资源调配、基带配置、射频系统配置以及地面骨干网络调测等,并派出两名工程师到现场支持、调试。

梁恩赐表示,深圳星在亚太区域的覆盖非常强,稳定性极高,资源容量大,能满足高清4K甚至8K的直播等通信需求。

陪伴“出差”的特别款手表

除了“深圳星”以外,还有陪伴三名航天员“出差”太空的另一个“深圳制造”——飞亚达航天表。

飞亚达总工程师鲍贤勇介绍,从神舟五号以来,飞亚达持续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提供了多个型号的产品,包括舱内航天服手表、工作手表和执行出舱任务的舱外航天服手表等。

在这次神舟十三号完成的返回任务中,舱内航天服手表为航天员提供了检漏计时功能。飞亚达航天表作为深圳钟表制造的典范之一,精准记录了探索的每一秒。

这些亮眼的“深圳制造”,正不断见证着中国载人航天的高光时刻。

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李天南、杨诚、郭风新、潘纯凤、penny、Qyan

视觉设计:李艺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