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同胞李先生(化名)今年71岁,退休后大部分时间随子女在国外定居,2021年4月底,他和妻子计划回国,临行前,身体一向健康的他,留意到小便的颜色不太对。等到返回香港、按照防疫要求隔离完之后,李先生全身皮肤已经变得很黄,连整个眼球都明显的黄了。一结束隔离,他们就直奔香港的医院就诊。


医生初步怀疑是胆管堵塞,但在一系列探查之后,他们认为问题出在了胰腺。20216月,李先生在本地医院接受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的病理诊断显示为胰腺导管腺癌(III)


疾病之前隐藏得太深,这么多年没有任何明显的征兆,偶尔胃不舒服,还以为是胃炎。因为诊断困难、发病隐匿、预后不良,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李先生也深知胰腺癌的凶险。


在家人的鼓励安慰下,他努力调整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为提高手术效果,减少复发和转移,在肿瘤专家指导下,李先生完成了8个周期规范的术后辅助化疗。化疗方案是经典的抗胰腺癌药物,但李先生毕竟年过70,在最好的对症药物支持下,他咬牙坚持完成化疗。化疗结束后,20222月,李先生开始定期复查。虽然20223月、5月的复查CT都没有发现肿瘤复发征象,但同时,他们也关注到,血液中与胰腺癌关系密切的肿瘤标志物CA19-9的数值在不断上升。


20228月,李先生再次做了核磁共振,这一次,检查提示出现肝转移,腹膜转移。胸部CT也有肺多发结节,不排除转移;而肿瘤标志物CA19-9急剧升高,从不到50上涨到1000以上(U/ml)。种种迹象表明,肿瘤复发转移了,并且还以旺盛的生物活性进展。在香港的医学专家建议下,李先生不得已再次化疗以求控制肿瘤生长速度,但效果不明显。202210月, PET-CT复查提示:胰腺癌术后转移,范围包括颈部淋巴结、肺部、腹腔、肝脏等多个器官。看到这个结果,李先生快要绝望了,长期的化疗已让他身体虚弱,整个人暴瘦了44斤,形销骨立。悲凉之余,李先生不愿再行化疗,“这条路走不通了”,挣扎了一年多的意志力在这一刻几乎要被压垮。


| 主治医生对我说“我们一定全力以赴”

正当走投无路的时候,家人了解到了深圳大学总医院由血液肿瘤科于力教授发起了一项新型CAR-T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研究。得知消息,李先生和家人重新燃起了希望,“深圳的路”成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带着200多页、满满十几公斤的病历资料,李先生和家人迅速从香港过关抵达深圳。


入院后,于力教授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团队专家对李先生进行全面评估,系统分析病情,综合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并发症。


“我们一定全力以赴!”于教授的这句话,令李先生信心大振,精神一下子受到了鼓舞。


治疗团队精心为李先生制定个体化CAR-T治疗方案,20221121日,李先生在移植仓内接受回输Claudin 18.2 CAR-T细胞。接下来的每一天,要严防并应对并发症的种种不良反应。治疗团队在百级层流病房严密观测着他的病情变化,及时准确地对症处理各种不良反应,确保李先生平稳渡过了治疗周期。

(回输细胞后,李先生在移植仓内休养)


| 肿瘤标志物断崖式下降 全身病灶通通消失!

治疗后一个月,团队对李先生进行初步评估。结果显示,肿瘤标志物19-91100降到了正常范围(25.85U/ml,图1),全身PET-CT结果显示:既往所有影像学上的肿瘤病灶全部消失,真正实现了完全缓解(2)。得知这一结果,李先生和全家欣喜不已,向医疗团队表达由衷的感谢!目前,团队还在继续观察患者的长期疗效。


(李先生在病房内晒太阳小憩)


| 出现乏力、消化不良、体重下降、皮肤萎黄?警惕胰腺癌

被称为“癌中之王”的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是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苹果手机公司前CEO乔布斯曾因胰腺癌病故。胰腺癌起病隐匿,无特异性症状,传统治疗手段如手术、化疗、放疗的效果均不理想,预后极差。尽管多年来有关胰腺癌的诊疗方法不断更新,但总体5年生存率仅10%,部分患者从发现到死亡仅仅半年左右时间。因此,积极探索治疗晚期胰腺癌的诊疗临床研究,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但也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难题。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是一种新型的细胞免疫疗法,主要治疗晚期复发难治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在多个临床试验中治愈率达到80%以上。CAR-T疗法的成功标志着免疫细胞治疗时代的来临。美国FDA至今已经批准通过了6CAR-T细胞药物,国内已有两款CAR-T细胞药物批准用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然而,面对占比90%以上的实体肿瘤领域,现阶段CAR-T细胞的临床研究效果却不理想,完全缓解率低于10%,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深圳大学总医院血液肿瘤科学科带头人于力教授,是国内血液和实体肿瘤领域的著名专家。于力教授作为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及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承担者,曾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工作30余年,任全军血液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液病精准诊疗专业委委员会主任委员,具有丰富的临床研究经验,主持国际、国内多中心上市药品临床试验20余项,主持研究者发起临床试验10余项。于力教授长期深耕于血液肿瘤和实体肿瘤的CAR-T细胞免疫治疗研究,尤其重视新靶点CAR-T对晚期实体肿瘤的临床转化研究。2022年,深圳大学总医院血液肿瘤科在于力教授带领下在深圳市率先开展了以Claudin18.2为靶点的新型CAR-T细胞治疗晚期胃癌和胰腺癌的临床研究,旨在为常规治疗手段无效的晚期胃癌和胰腺癌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此次深圳大学总医院血液肿瘤科于力教授团队为李先生打造的新型CAR-T,其特异性靶点是整合素分子Claudin18.2Claudins是一类存在于上皮和内皮紧密连接中的膜蛋白,共有24个成员。在这些成员中,Claudin18.2埋藏在正常胃粘膜中,靶向药物难与其结合;但在肿瘤组织中,Claudin18.2可在胃癌、胰腺癌、食管癌等癌种中上调表达。因此,Claudin18.2具有靶向治疗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特异性,是一个理想的实体肿瘤CAR-T靶标。李先生的CAR-T治疗,是深圳市乃至广东省首例靶向Claudin18.2晚期胰腺癌免疫细胞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为晚期胰腺癌患者带来重生的希望。未来,于力教授团队还将进一步持续研究,确保该项治疗技术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稳定性,真正实现晚期胰腺癌和胃癌患者治疗效果质的突破。

(深圳新闻广播记者梁轶琳,通讯员钟国成、杨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