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旭升——
穿不够的是“警服”,放不下的是“自家人”
从香蜜湖地铁站走出,穿过一小片树林,“藏”在居民楼里的小小警务室才现出真身。香蜜社区警务室对于首次到访的市民可能不好找,但住在附近的许多居民都知道这间警务室, 还知道警务室里有一间“金牌调解室”。深圳市公安局福田分局香蜜湖派出所香蜜社区警务室警长郑旭升联合香蜜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的这间调解室,解决了一个个陈年矛盾纠纷。
虽说被居民称作“金牌调解室”, 倒不如说是郑旭升在香蜜社区的一间临时办公室。这里的环境却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一方办公桌,桌上放上茶具,再拉上几把椅子,就组成了一个 “调解平台”。笔者赶到时,香蜜社区物业管理处的负责人正和郑旭升讨论着群防群治的工作。
香蜜社区警务室和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联署办公。郑旭升说,把调解室设在党群服务中心,也是为和更多的居民接触,多唠家常,让矛盾在轻松的环境中“唠”开。遇到居民因纠纷或求助报警,郑旭升常常带着社区党委相关负责人一起到现场了解,倾听诉求。 “我们一起了解什么原因导致纠纷,抓住主要矛盾点,物业管理处、社区党委和警务室‘三方’合力解决。”
联动多方化解陈年积怨
香蜜社区一栋居民楼里有两家住户,楼下的刘阿姨总觉得楼上邻居拿个铁锤敲地板,发出“咚咚咚”的响声。然而,楼上住户没有铁锤,更没敲地板。刘阿姨觉得楼上故意找茬,气不过,就买了个震楼器装上。楼上也觉得无辜,又跑下楼,踢了刘阿姨家的门。双方因为此事反复折腾,一直没解决。
郑旭升来到香蜜社区警务室后听闻此事,觉得如果这样闹下去,两家人积怨只会越来越深,需要“根治”。郑旭升在平常走访中格外关注刘阿姨,和她聊天后,郑旭升猜想她出现“幻听” 可能是患有神经衰弱,于是等待着调解的最佳时机。
刘阿姨的儿子回国后,郑旭升联合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处和社区党委相关负责人在夜间上门,与母子俩一起听楼上的“声音”。“你有没有听到‘咚咚咚’的声音?”郑旭升问刘阿姨的儿子,得到的答复是“没有”。为对症下药,郑旭升又请刘阿姨的儿子给母亲做做工作,慢慢打开母亲的心结。最终,这场积怨七八年的矛盾通过多方合力化解。
还有一个多年矛盾,把几家人搞得很疲惫,最终被郑旭升轻松化解。辖区居民张阿姨已经80多岁了,喜欢在楼顶养花种菜,但浇花用的肥料散发 恶臭。张阿姨又因腿脚不便,拿着肥料往楼上走时,把肥料洒在楼道里,引起 楼上的住户诸多不满。几家人因此事结怨,这一闹就是好几年。
物业管理处也曾参与处理此事,但都无果而终。将张阿姨家的情况反映给郑旭升后,他和社区党委书记上门去看 望老太太,和张阿姨唠起了家常:“阿姨 啊,你不能这样做,上面是消防通道,是不能种这些的。”郑旭升又协调物业管 理处,在小区楼下找了一小块空地,一起把张阿姨的花花草草搬了下来,让她有地方侍弄花草。从此以后,张阿姨和其他住户多年的矛盾被化解了。
香蜜社区成了第二个家
“我只是作为一个‘中间人’,纠纷的调解,凭的是平时工作中与辖区居民积累的感情。”郑旭升说。前几年,因为香蜜湖度假村纳入城市改造范围,存在纠纷隐患。每来一个工程项目,郑旭升就找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负责人一起上门,和包工头加强联络。工地上有很多潮汕人,作为汕头人的郑旭升也不说普通话了,把工友们当作“胶己人”(自己人),一起“食茶”(喝茶)。
对此,香蜜社区警务室助理张迎秋深有体会。他说,和郑旭升共事6年,作为东北人的他也已经会说很多潮汕话了。“郑警官除了工作和踢球, 就没别的爱好,休假也来警务室,值完班就在警务室睡下,醒来后又起来工作,香蜜社区就是他的第二个家。”
其实,郑旭升家离警务室很近,路程不过 3000 多米。在50多平方米的警务室里,郑旭升的办公室很小,办公桌旁放着一张折叠床,这是他以社区为家的“家当”,便装更是少穿。张迎秋表示:“和郑警官共事这么多年,很少看到他穿便装,制服几乎不离身。”
“社区的活,只要用心去干,永远都干不完。”郑旭升说,长期和老百姓打交道,怎么也得对得起身上这身警服,对得起人民警察这个光荣称号。
杨鹏科——
夜巡人“昼夜颠倒”换来城市安宁
5月14日晚,杨鹏科冒着大雨,早早从家里赶到深圳市公安局光明分局玉塘派出所,准备次日零点开始的值班工作。杨鹏科是该所社区队民警,目前专职负责田寮片区的接处警工作。在值班前早到2小时,杨鹏科已养成习惯。
这天晚上下着大雨,警情相对较多。刚交接班没多久,杨鹏科的对讲机就传来声音——田寮龙湾村发生一起醉酒警情。有警出警,无警巡逻。接到指令后,正在路上巡逻的杨鹏科立即赶了过去。两个曾经一起共事过的工友,其中一人喝醉了酒,故意找对方麻烦,杨鹏科赶到后将他劝离了。
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杨鹏科相继收到两宗警情,分别为麻将噪音扰民警情和男子酒后在KTV闹事的警情。其中一起,杨鹏科回拨电话后,报警人称邻居已熄灯“收工”,噪音没了。随后,杨鹏科又赶到KTV。原来,一名男子酒后把KTV的玻璃打碎,门店经理要求醉酒男子赔偿损坏的玻璃,便不再追究其他责任。没想到醉酒男子不依不饶,说:“我是打碎了,但是我现在没钱,你让我赔,我赔不了。”无法现场解决矛盾,杨鹏科只能将醉酒男子带回所里,由案件 办理队作进一步调查。
夜晚的警情随时可能有,这也导致杨鹏科的作息常常昼夜颠倒。杨鹏科说,每次值班都干着平凡的接处警工作,但不敢有丝毫懈怠,有时一宗警情的背后,可能就牵动着一条生命和 一个家庭的幸福。
今年3月,在光明务工的女孩晓悦(化名)凌晨 3 点多打电话报警,哭 哭啼啼的。杨鹏科接警后,立即联合巡防队员们展开大范围查找。找遍了女孩原来上班的地址、宿舍和周边可能出现的地方,杨鹏科还是没见到晓悦的身影。好在她之前住在员工宿舍,杨鹏科找到晓悦原来的同事,并通过原同事找到晓悦的男朋友。
有了一点线索,杨鹏科喜出望外。通过寻人警情合成作战机制,杨鹏科又获悉晓悦出现在隔壁楼栋的消息。原来,晓悦和男友发生情感纠纷,想不通,就站到了阳台边,一直不愿接杨鹏科的电话。杨鹏科攥紧手机,仍奔波在寻人的路上。幸运的是,晓悦主动拨通 了杨鹏科的电话。
接到电话的杨鹏科更加坚定找到人的决心,连忙问道:“小妹,你在哪?千万别做傻事,你还年轻,想想你父母!”晓悦仍哭着,说:“我父母也不管我。”杨鹏科换了个话题,又和晓悦在电话中聊起来:“你既然报警了,就是对我们警察的信任,你跟我说一下你在哪,我们会帮助你。”此话一出,女孩的态度就变了,开始配合杨鹏科,两人加了微信共享位置。
在长圳旧村一处出租屋的阳台,取得晓悦信任的杨鹏科一把把她拉了回来。“多一份坚持,事情可能就往好的方面发展了。”杨鹏科说。
杨长江——
“街坊警长”巩固群防群治基础
在龙岗区岗头社区,有一位社区民警被居民们称作“街坊警长”。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分局宝岗派出所岗头社区警长杨长江2018年到该警务室工作以来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没事就带着队员到辖区各个出租屋、写字楼转转。很多居民见得多了,也都认识了他。
岗头社区既有写字楼,又有大片的城中村,还有KTV、酒吧等众多休闲娱乐场所。在这样治安状况复杂的社区,如何做好社区工作?扎根在这里的杨长江抓好群防群治的力量,让社区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
去年6月,怀有身孕的岗头社区 居民陈女士拨通了杨长江的电话。由于核酸采样点距离住处有些远,而她的车拿去修了,她和同一楼栋的两名孕妇不便前往,就请求杨长江的帮助。杨长江二话不说,开上警车便把三位孕妇送到了采样点,又把她们送了回来。之所以在面临困难时想起杨长江,是因为陈女士和他比较熟。
“经常看到杨警官拿着反诈宣传单来宣讲,我们有事都找他。”陈女士笑着说,她以前在银行工作,也拦截过诈骗,对于杨长江发来的各类反诈 宣传信息就格外关注了。陈女士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从银行辞职后管理着新围仔村一栋出租楼。陈女士很配合杨长江的群防群治工作,时常对自己的租客开展反诈宣传。
“有这样的房东,我们的工作好做多了。”杨长江表示,社区工作比较繁琐,主要还是做好群众工作,也就是群防群治。这也是他有事没事就往社区跑的原因,和居民们脸生,群防群治工作很难开展。对于走访中了解到的居民们的实际困难,杨长江往往不遗余力地搭把手,以真心换真情,持续巩固群防群治基础。
近年来,宝岗派出所围绕“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目标,成功打造并入选全国首批“枫桥式派出所”。在岗头社区,杨长江把 全所的荣誉化作一个个生动实践,深入基层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排查各类矛盾纠纷。去年年底,辖区一家门店因经营不善而停止营业,十余名存过预付款的消费者无法退费。“从我们当时收集的证据来看,这个事件构不成诈骗,无法立案。”杨长江说。十余名消费者屡次和经营者协商,均无果而终。
杨长江获知这些矛盾纠纷后发现,这家店的名称和法人代表都曾发生变更,且两名法人代表是一对老年夫妻,而顾问是两位老人的女婿唐先生。理清他们错综复杂的关系后,杨长江发现唐先生一家人就住在福田某小区。事不宜迟,杨长江又连夜赶到福田。刚好两位老人和唐先生都在家,唐先生在杨长江的劝说下同意积极配合解决此事。
今年1月初,十余名消费者拿回了预付款,纷纷给宝岗派出所和杨长江赠送锦旗。杨长江戴着口罩,但眼睛笑成了弯弯的月牙。十几面锦旗拿不过来,杨长江只能一面一面叠好, 抱在胸前,和家长代表完成合影。他说:“给群众解决一点哪怕很小的问题,我内心也是很喜悦的。”
邓恒鑫——
用心用情为民办实点滴小事
塘朗山脚下的朗麓家园,每逢傍晚便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作为保障性住房,许多住户携家带口住在这里。有了小孩,老人也过来帮衬子女 照顾孙辈。加上小区旁边就是小学和两所幼儿园,孩子们下午放学后也在小区玩耍,像个公园似的。市公安局南山分局塘朗派出所塘朗巡区民警邓恒鑫每次站完“护学岗”后还会在 小区里走一走,一抹“警察蓝”与孩子 们的欢笑声相伴。
小区的孩子、老人多,难免会产生磕磕碰碰,从而导致这里的警情有着低龄化、老龄化的特点。有两户邻居,一家 的孩子上小学六年级,每天中午、下午放学后在家里练习钢琴,每天练习约2小时。隔壁邻居王女士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邻居小孩练琴的时间,正好在写作业。孩子无法专心写作业,王女士很着急。多次找到邻居,还把这事反映给了物业管理处和社区工作站。
然而,邻居弹琴的时间为正常时段,双方都觉得自己有理,矛盾一直没解开。邓恒鑫走访时了解此事后,分头找到两方谈话。邓恒鑫摆出法律条例, 告知王女士邻居小孩练琴的时段属于正常时段,其次又询问王女士的诉求。邓恒鑫作为“和事佬”又跑去王女士邻居家,把王女士的情况和盘托出,一起寻求解决的办法。后来,双方协商一个共同能接受的时间弹琴,并在家中加装隔音材料,从而降低声音。
今年5月初,剑拔弩张的两家人终于从邓恒鑫铺好的台阶走下来,缓和关系,没有再因琴声将事态升级。
塘朗南警务联络点就在居民楼下,住得近的居民几步路就到了,生活上遇到困难,可以就近找到邓恒鑫帮忙。今年4月30日晚,社区居民玲玲打车回家到楼下,无意丢失钱包,内有几千现金和各种证件,直到第二天才发现。玲玲在物业管理处的帮助下找了两天都没找到。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玲玲来到警务室求助邓恒鑫。 在邓恒鑫的帮助下,钱包当晚就找到了。原来,钱包被小区住户捡走了。5月5日,玲玲向深圳市公安局“局长信箱”写了一封感谢信。
“ 这么小的事,玲玲为此把感谢信 写到 ‘ 局长信箱 ’ ,我也感到很惊讶,这些都是我的日常工作。能为居民们做 点事,我也感觉很欣慰。 ” 邓恒鑫说。吴建远——
逆行而上守护机场安全31载
在距离深圳市区32公里的区域,一座集海、陆、空、铁联运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空港每天穿梭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旅客。在航站楼外围,深圳宝安国 际机场的建设仍没有停下步伐,这里也是深圳市公安局机场分局航城派出 所的主要辖区。
“我们辖区就是一个大工地!”该所社区队队长吴建远说,由于机场卫星厅、地铁12号线和深中通道的建设,21平方公里的辖区遍布各种工程项目,辖区居民大多数是从外地来这里建设的工人。因辖区临近海边,5月15日晚,吴建远又带队到海堤巡逻、督导,筑牢海上防线,一直忙到次日凌晨2点。
从机场1991年通航至今,吴建远就一直守护着这片土地。从警31年的他,干的最多的就是消防工作,从1996年到2018年消防改制,他一干就是22 年。10多年前发生的一起漏油事件,吴建远直呼凶险。有人给他打电话,说:“吴建远,快走啊!大不了受处分或被开除,总比没命好!”但吴建远没有退缩,而是勇毅逆行,从漏油之初的9时许一直忙到次日凌晨3时,直到漏油全部回收完毕。将近18个小时的处置,吴建远被烈日晒掉了一层皮。好在当天没下雨,没打雷,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回到所里的吴建远困得不行,在办公室躺下后立刻睡着了。处置漏油事件时,吴建远妻子的预产期还剩两个多月。
因消防改制,吴建远2018年起干起了社区的工作。虽说岗位换了个名字,但吴建远守护的是空港的平安,守护的还是机场周边老百姓的安宁。宝安国际机场不断拓展国内外航线,基建也达到一定规模,但这里卫星厅、新跑道的建设没有停下脚步。吴建远在社区的步伐,也没有停下来。与其说吴建远是到社区开展工作,不如说是下工地。在工地遍布的社区中,劳资纠纷时有发生。吴建远说,工程承包方有“总包”,“总包”下还有“分包”。“工程做完了不等于验收完了,没完成验收的话,包工头就领不到钱。工人自然也拿不到工资。这些纠纷没处理好,会引起很多的社会治安问题。工人 来报警了,只能不断和工头‘磨嘴皮’。”
为尽最大力量延伸服务,吴建远将义警工作站、巡防队设置在工地上,确保工地的工人可以第一时间寻求帮助。每天晚上6点到12点,由项目部、物业管理处、航城派出所社区巡防队组成“三人小组”在工地巡逻,开展“反诈”“反盗窃”和防疫等各项工作。
“ 这就像以前做消防工作一样,我现在也是哪里需要就往哪跑。 ” 吴建远说。倪耀文——
穿梭在家长里短的“社区长者”
5月13日21时许,深圳市公安局宝安分局东方派出所东方社区警务室民警倪耀文接到一起紧急的求助警情。当晚下着暴雨,一位姑娘下班后骑着电单车经过芙蓉西路坑洼路段时不慎摔倒,手机也掉在地上。因为连续强降雨,路面有积水,手机在黑夜里也不知掉在何处了,而路上还不断有大车 经过。姑娘立即通过路人报警求助。
倪耀文带着两名队员赶到现场时,雨下得小了些,姑娘急得快哭了,问他:“警察叔叔,这儿有没有抽水机?”担心路面经过的车辆把手机压坏,小姑娘又提出把车拦下来的请求。倪耀文觉得找抽水机过来抽水寻找手机和拦车都不现实,便立即发动路面附近的几名巡防队员过来一起寻找。同时,姑娘也喊母亲过来一起找。
雨夜里,八个人有的穿着雨衣,有的撑着伞,打着手电筒在水里一遍遍 “捞”。“捞”了一会儿后,手机还是不见踪影。“你现在打一下电话看看还能不 能打通?”雨下得小了后,倪耀文无意说 出的一句话,竟然成了寻找手机的关键。姑娘报出手机号码,倪耀文打了过去,没想到姑娘的手机竟然没有损坏,在水里发出一丝光亮。此时因雨势小,路面积水 排到了附近河道,手机也现出“真身”。
找回手机的小姑娘连声道谢。倪耀文笑着对母女俩说:“赶紧回家吧,不要感冒了。” “现在生活离不开手机,手机丢了肯定很着急。虽然手机可以再买,但手机和电话卡存储和绑定的东西却很多。这个姑娘年纪和我女儿差不多大。 回过头想一想,我女儿在外面会不会 也碰到急事难事,会不会找警察帮忙。 我想,每个父亲都会担心出门在外的孩子。”倪耀文说。
倪耀文今年56岁了,就像一位长者一样每天在东方社区巡逻。遇到家长里短,他常常以过来人的身份向居民们传授经验。一名叛逆的13岁少年,被父亲说了几句后,竟和父亲动手。家人报警后,对于这样的家庭纠纷 警情,倪耀文首先找到孩子的父亲,说:“你可以带小孩来警务室坐,聊聊天,我泡茶给你喝,我们一起来沟通,一起来关心爱护小孩。”
“教育小孩要靠多沟通,该讲的讲,不该讲的不要讲,该严肃的最好严肃一点,该关心的还是要关心。”倪耀文拉起家常,叮嘱这位父亲多发现儿子的闪光点,在家里洗个碗、拖个地都可以拿出来表扬表扬。在倪耀文的劝说下,这名父亲慢慢转变教育方式。
版权声明:节目版权由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