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2023年的日历中,值得特别标记的一天。

这一天,有两个标志性事件。一个标志性的结束:新冠开始“乙类乙管”。一个标志性的开始,内地与港澳恢复“通关”。

三年的疫情,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自由便捷的行动,是社会持续葆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源泉。中国南海之滨的一座座口岸重新忙碌起来,中国经济这片大海的流动,也再次畅通起来,再次活泛起来。

“分阶段有序恢复”,是这场标志性“开始”的主题词。第一阶段恢复运行的深港口岸包括:深圳湾口岸、福田口岸、文锦渡口岸、蛇口口岸、机场福永码头。

深港五口岸率先恢复“通关”,也为南中国两座双子星城市打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口岸经济带,再成新热点

口岸是连接深港的重要纽带。深港之间的一类口岸多达15个,深港口岸经济带建设也已被列入国家、广东省、深圳市大湾区建设重要工作内容。

目前,在深圳与香港一线,西有前海,东有河套,还有以各个口岸为节点的口岸经济带。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1月5日举行的记者会上就表示,和内地通关对香港经济的提振作用是非常大的,经济方面引申出来的两地人员交往增加,引申出来周边的经济活动都会变大。

1月8日上午,他在落马洲支线口岸视察通关情况时,对深圳卫视记者再次表达了这一点。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刘国宏 认为, 深港口岸客流恢复不仅会直接带动口岸商贸再兴、跨境旅游发展,更重要的是深港人员频繁密切交往,将使深港两地各自优势因素叠加释放,为经济互补、社会融合、创新创业等提供强大支撑。

“相信,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罗湖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区、盐田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等重大合作平台和区域,以及香港北部都会区开发建设均会呈现加速腾飞的状态。”刘国宏说。

深港融合步伐再提速

疫情虽然让步伐磕磕绊绊,但深港融合发展的主线一直向前。

深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做强做实深港这一极。经过多年努力,深港合作已打下了坚实基础:前海、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和口岸建设成果丰硕,“深港通”“跨境理财通”“港澳药械通”等顺利落地,这些都为新一轮深港合作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俯瞰福田口岸  摄影 / 王涛)

当前,深圳正全面系统推进深港合作,在建设好自己的重大平台的同时,积极对接香港的重大平台建设;香港也积极布局“北部都会区”“双城三圈”建设。深港合作正值“双向发力、相向而行”的最好的发展时期。

2022年12月底召开的深圳市委七届六次全会,部署全市2023年重点工作时,再次明确要“要坚持不断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加快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建设。”

随着深港口岸逐步恢复正常“通关”,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再次加速流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深港合作,也更加可期。

刘国宏建议,深港两地必须要紧紧携起手来,共同谋划开放融合的大局,共同建设创新发展的载体,共同争取国家政策的突破,共同应对全球城市的竞争,依托通道建平台、依托平台促发展,把人员、货物、技术等口岸流量优势转化为创意的活力、创新的动力和创业的潜力。这样才能实现深港互利合作、共赢发展、珠联璧合,并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核心引擎动力。

结语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宋丁表示,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一步步优化,其对经济的推动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全国经济正重回应有的活跃度,让大家都有机会在2023年获得应有的收获。

坊间说,2023年是最需要“治愈”的一年。而最好的治愈,或许就是在岁月静好中以攀登山顶的拼搏充实一颗颗人心。

车如流水马如龙……望2023繁华如昔、繁华胜昔。

主笔 / 郭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