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迎来农历秋分节气。这一天,全国人民迎来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也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法定节日。

为何要高规格设置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

这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农业科技工作时曾指出,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

深圳发挥科技创新和市场化优势

强力推进“三农”工作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城乡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深圳是一座超大型城市,要解决好2000多万人的“吃饭”问题,农业是绕不过去的。

靠什么攥紧中国种子?深圳用实际行动作答。

先看决策层面。在丰收节到来之际,深圳市委书记孟凡利专门录制视频为之“打call”,表示深圳将继续以先行示范区的担当作为,发挥科技创新和市场化优势,强力推进我市“三农”工作。

而就在一周前,9月14日,深圳市委书记孟凡利,市委副书记、市长覃伟中到深汕特别合作区调研时强调,要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充分发挥深圳在经济、贸易、技术、创新、人才、开放等方面的优势,加强乡村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为农田注入硬核科技

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

再看具体落实。作为全国首个没有农村、没有农民的城市,深圳坚守着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推进现代都市田园规划建设。

科技赋能农业。早在2010年,深圳规划建设的深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确立以生物育种为主攻方向——

先后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深圳龙岗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中国农科院深圳生物育种创新研究院等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研机构;

引进袁隆平院士超级杂交水稻创新团队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生物育种创新团队;

培育孵化出一批快速成长的种业公司。截至2021年底,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7个,建立创新载体46个、重点实验室51个、创新公共服务平台6个。

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曾在春耕时节,探访位于大鹏新区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在这里,通过整合生物学和大数据科学,认识与利用农业生物基因组,服务全球农业生产。2014年成立至今,短短几年发展,基因组研究所让“没有农村”的深圳一跃成为农业基因组学研究的高地。

近年来,深圳大力推进种业科研攻关,在 杂交水稻、抗虫棉花、杂交马铃薯 等方面的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蔬菜新品种培育方面,深圳“宝珠1号”番茄累计推广60多万亩,为农民创收超12亿元,茄子嫁接技术推广50多万亩,选育白菜薹新品种“雄心一号”,累计推广超10万亩,为农民创收近3亿元……

当前,在全市耕地面积仅占总面积3.4%的深圳,虽然看不到遍地的农田耕地,却有着众多农业企业、农业“黑科技”,已初步形成“育繁推一体化,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种业体系,新品种、新成果、新突破不断涌现。

生物育种方面,深圳是全国最早发展生物育种产业的城市之一,开展了“优薯计划”“简稻计划”“E盾计划”等重大研究计划。

控藻技术方面,深圳大学技术团队提供的领先技术,以减少设备因水绵等缠绕而损坏的概率,为养殖户打下更为科学的养殖基础。

水稻培育方面,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发的海水稻,被认为是杂交稻之后水稻行业的“第二次革新”。

农业器械方面,智能农机作为深圳城市高科技落地农村应用场景的实践,助力中国农业从机械化到智能化的升级……

打造“种业硅谷”,离不开政策支持。去年6月,深圳发布《深圳市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的若干措施》,结合本地产业优势,提出一系列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硬措施和加强服务保障的软措施,促进深圳农业科技高质量发展。

近日,深圳市委农办、市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局发布《关于强化履行职能有效服务稳增长的工作措施》。在加强现代农业协作方面,提出要充分发挥深圳农业科技创新在提高农业产能和保护耕地方面的作用,要加强协调服务,发挥深圳信息化优势在数字农业和数字乡村方面的作用等

深圳运用科技元素 

助力对口地区提高农业产能

打造科技强农新引擎。近年来,深圳将科技元素广泛应用于对口帮扶地区,解决“卡脖子”难题,助力对口地区提高农业产能、保护耕地。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推出的“优薯计划”,攻克马铃薯自身难以授粉繁殖育种难关,为对口地区云南昭通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持,为我国每年节省1000万亩种薯繁育用地。点击阅读:马铃薯的“绿色革命”密钥,深圳是如何解开的?

在新疆,深企利用育种技术优势设立棉花育种站,培育出的优质品种每年推广面积达200万亩;深圳还充分运用现代农业、5G智慧数字等未来农业技术,助力打造喀什帕太克里乡1万亩乡村振兴核心示范项目;而来自深圳的海水稻,则助力新疆喀什盐碱地变为“鱼米之乡”。

在广西,深圳引导中国农科院深圳基因组所联合巴马投资集团建设320亩粤桂协作科技创新产业基地、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巴马成果示范基地,建成数字化育苗大棚120个,辐射生态旅游、农业技术开发等产业,带动脱贫户持续增收。

此外,深圳还结合对口地区地域特征,打造广西巴马香猪等一批畜禽科技品牌项目,助力种质资源保护和脱贫产业发展。

深圳织密立体销售供应网 

助力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数据显示,深圳现有“粤字号”农业品牌79个、农业龙头企业173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1家、省级龙头企业78家。

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注意到,2021年,在深圳创造的3万亿GDP中,深圳本地农业贡献虽不算大,但涉农的龙头企业贡献良多。

2021年,深圳百果园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其拥有的百余个水果基地,遍布全球各地;

同年,诺普信营收45亿元,该企业将深圳作为总部,在北京、广东、山东等20多个省市拥有70多家子公司、参控股公司和生产物流基地。而在今年上半年,普信诺营收已经超过26亿元。

深圳正是通过企业、平台等织立体销售供应网,保障高质农产品高效流通,还发挥数字技术支撑作用,拓展和完善农产品销售和“保供”渠道,打通消费帮扶农产品销售“最后一百米”,持续助力对口地区特色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创新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模式,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规划建设深圳国际食品谷……展望未来,在硬核科技叠加扶持政策,以及深圳良好的营商环境多措并举之下,定将进一步助力深圳农业科技产业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攥紧中国种子,深圳用科技创新夯实增粮底气。未来农业先行示范,鹏城大有可为。

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 / 杨溟晗 杨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