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作为“地球之肾”

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

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发挥着重要功能

 在全面推行林长责任制之后

深圳科学护绿再出新动作

今天(7月15日)

福田红树林国家重要湿地保护修复

第二期工程发布

新一轮修复再次启动!

(点击观看完整版视频)

福田红树林再启湿地生态修复

聚焦对入侵植物的清理工作

2022年深圳市1号林长令提出,将加大滨海湿地和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不断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福田红树林国家重要湿地保护修复项目的新一轮工作,主要聚焦对入侵植物的清理工作。

15日,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来到红树林国家重要湿地,在这里,记者看到身后的水草、芦苇已经覆盖侵占了水面,侵占了鸟类的栖息地,这些都属于这次修复计划需要重点清理的入侵植物。

据介绍,此次对入侵植物的清理工作,包括丛生银合欢以及作地被灌木清理,约43000平方米,芦苇清除约36700平方米等。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杨琼表示,银合欢生长非常快,主要是在塘基上面生长。生长快了以后,塘基全部是植被,整个鱼塘对于鸟类来说就像一个天井,这个时候水鸟是不会进去的。

修复项目预计于九月底完成

保障十月份越冬水鸟顺利栖息

除了清除入侵植物,增加滩岛也是湿地修复的重要举措,滩岛能够在高潮位阶段,给水鸟提供觅食、休憩等空间。

记者了解到,根据进度,所有修复项目预计将于九月底完成,保障十月份越冬水鸟顺利栖息。

杨琼表示,修复以后,通过水位的控制、生物的交换,比如鱼类、虾类的交换,这里就可能在越冬期、候鸟期,成为鸟类在高潮位的主要栖息地。

近年来,深圳在湿地保护修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深圳湾滨海红树林等12个项目,共修复红树林湿地面积43.33公顷,吸引了花脸鸭、野生水蕨等一批珍稀濒危动植物新近加入深圳自然生境的“朋友圈”。

“在大沙河,现在可以看到从上游到下游的贯穿,每年4月候鸟季时,有大量的鸬鹚可以往里面迁飞。”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研究员黎双飞称,“湿地的改造,为整个水生态环境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这样会形成一个非常完善的食物链系统。”

考虑鸟类多种需求 

让修复更具针对性

目前,深圳还在积极压实海岸带林长对“海洋卫士”红树林及滨海湿地的保护修复责任,预计到2025年拟修复营造红树林51公顷。

专家建议,湿地保护修复不是一蹴而就的,会伴随鱼塘生物的生长而变化,需要持续加强监管,并让修复更有针对性。

深圳市观鸟协会副会长张高峰表示,鸟类可能有各种需求,在湿地修复的时候,就要考虑到不同鸟类的多种需求,然后再有针对性去做一些措施,这样对鸟类是有好处的。

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张少强 陈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