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识于20世纪90年代,几经辗转,四位老友相继来到同一个城市生活和发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故事的主角之一——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福田)创院理事长沈向洋,向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讲述了他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深圳科创学院发起人李泽湘三位相识,最后相聚于深圳再创事业新天地的故事。
沈向洋:深圳具有创业者的基因

选择深圳作为开启新篇章目的地的理由是什么?哪些特质吸引了他留在深圳发展?
沈向洋告诉记者,深圳对人才非常重视,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的很多科学家都来自五湖四海。“现在深圳有很好的产业环境,也越来越有学术氛围,相信未来合适的水土会培养出一批了不起的人才,创造一批了不起的‘IDEAs’。”

沈向洋说,相信有了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IDEA一定能够为深圳、大湾区和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徐扬生:深圳是最有朝气
最有正能量的地方
沈向洋和徐扬生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认识的,徐扬生当时是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教授,因为有着相同的研究领域,徐扬生推荐他到该学院攻读博士。他俩之间的情谊,就是从这时结下的。
跟沈向洋一样,心怀故乡的徐扬生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时,选择回国发展,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随着深港两地签署“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他对深港合作办学也有了成熟的思考与规划。
徐扬生说,科技创新的背后是人才,人才的背后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深圳需要好的大学。“我们应该靠自己的力量在深圳办一所一流的国际化大学,把香港中文大学的办学模式引入到深圳河这边。”

同年11月,徐扬生、沈向洋分别代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与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由此看来,徐扬生和沈向洋两人可以称得上是“事业型伙伴”,在不断深化深港合作的道路上并肩同行。

建成世界一流的战略科技力量
2018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南下深圳,担任鹏城实验室主任。同一年,他与沈向洋在深圳举行的首届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同台对话。其实他们两人早在1993年就认识了。沈向洋当时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读博士,接待了来自国内的第一个访问学者高文。

(左1为沈向洋,左2为高文)
近年来,深圳充分发挥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整体效应,不断完善学科布局,加快承接大型科学装置,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实现突破。去年3月,鹏城实验室成立3周年之时,已初步建设了“鹏城云脑”“鹏城靶场”“鹏城云网”“鹏城生态”等四大科学装置。
“很多地方还认为基础研究应该是国家的事,深圳不一样。”高文认为,深圳在整个科研投入里,基础研究的投入比重非常高。
高文说,自他的科研生涯开始以来,投入心力最多的就是鹏城实验室。“朝着把中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我们尽可能地发挥最大力量,将鹏城实验室建成世界一流的战略科技力量。”
李泽湘:
“希望有梦想的年轻人来到深圳”
与沈向洋一样,李泽湘也曾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就读。1992年,他回国并出任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
李泽湘喜欢爬山徒步,就像他的人生一样,一直在不断攀登更高的高峰,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而深圳就是他探索无限可能的一个地方。
被誉为科创界“扫地僧”的李泽湘,集齐了大学教授、创业者、投资人的三大身份。1999年,李泽湘来到深圳创办了固高科技有限公司,并先后孵化出大疆、李群自动化等知名科技公司。
为什么是深圳?李泽湘表示,他通过长期观察发现,珠三角作为内地最大最全的代工基地,拥有着全世界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无论是买零件还是开模具,都比欧美国家高效省力。“我们希望有梦想的年轻人,来到这个造梦的地方,实现梦想的地方。”
如今,李泽湘又多了一个新身份——深圳科创学院发起人,这是一所全新机制的创新人才培养学院。他说,要把自己多年来在香港高校以及创业孵化道路上的经验总结起来,分享给更多有志于科技创业的年轻人。
对于深港两地在高等教育上的合作,李泽湘曾表示,香港几所高校在深圳已经落地,接下来主要是在新的办学机制、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能够更深入地开展合作。

时间是友谊最好的见证者,比肩而立、携手发展就是最好的诠释,期待他们能够在深圳把“老友记”演绎得愈发精彩。
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潘纯凤
视频制作:刘达奇 李添裔 郑温仪 郑淇元
版权声明:节目版权由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