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好日子。25年来,香港与内地携手前行,共谋发展,其中,在科技合作的各个领域加速前行。今年,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首次提出“科研在港澳,转化在内地”的粤港澳合作模式,聚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那么,深圳于此已有哪些实践,发展情况如何,未来还需要在哪些领域进行创新突破呢?来看报道
在深圳虚拟大学园,研发人员正在进行无人驾驶系统控制器集成化测试。他们最初脱胎于香港科技大学实验室的5人小队,目前已经发展成拥有多项自主研发专利,产品服务100多个园区的无人驾驶系统领域领先企业。
在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何建宗教授的科创团队,研发的“鱼藻菜共生”净水系统能消化大部分农药和抗生素,使尾水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二级的标准;同时能产生藻粉饲料,为养殖水产增殖。
而科创团队所在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众创中心,成立不到5年,已累计有71个初创项目入驻,其中有4家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入驻企业累计拥有知识产权数量200余项。
如今,类似这样的科研团队,正是当下深港两地不少企业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发展模式,让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年在深圳有了更广阔的科研成果转化空间。而在去年3月,深圳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在深发展的18条措施,进一步为香港青年提供了工作和生活上的便利。
版权声明:节目版权由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