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深圳发布《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怎么看待《意见》的出台?产业集群如何拉动经济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专访了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

Q.您如何解读“20+8”《意见》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A.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郭万达:

先进制造业本身就是国家竞争的焦点。特别是这些年来,美国、欧盟的再工业化以及对实体经济本身的投入,连着科技创新的战略,其实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很重要的竞争。

像深圳本身又是我们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城市,同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布局上又比较超前。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意见》的出台既考虑到当前又着眼于长远。

当前,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以及整个国际市场的不稳定,深圳市场主体的发展都受到了一定影响。所以,现在我们要稳增长、稳市场主体,同时还要有一些长远的布局。

《意见》的出台,主要是瞄准20个对深圳、对国家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及8个未来产业,用集群的方式来共同成体系推动发展。我认为,在这时出台这一政策是非常重要的。

产业集群能有效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和经济增长质量

Q.产业发展为什么要用集群的方式?这对经济发展有何拉动作用?

A.郭万达:

集群就是企业、产业链、资源、空间的集聚。产业的发展,无论是水平分工,还是垂直分工,把它们放在一起,都会产生一定效果。

我认为,有了这些产业集群,创新会外溢,创新之间会相互影响。另外,它还会带来知识之间的相互学习和转移。同时,产业集群还会带来市场和信息的共享。

集群本身是产业发展的规律,而且是高质量产业发展的一种规律体现。所以,用集群的方式来支持和发展深圳先进制造业,本身是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也跟深圳现在的产业发展相吻合。

现在深圳已经有很多产业集群化,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网络产业、智能终端、智能机器人、高清显示屏等,目前发展得都很不错。

但有的集群发展得还不够,比如半导体、集成电路、工业等,原来机型、规模水平不够,这些都可能要补链。补链则要通过新的技术赋能,比如时尚产业、文化产业,通过数字化赋能,从而为它们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针对《意见》中提到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我认为深圳已经发展得很兴旺。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能够促使它们发展得更好、质量更高。

同时通过集群还能让产业与产业之间形成互动、分工,跟创新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融合在一起,促进更多企业家之间的交流,从而带来意想不到的发展质量,带来更多信息共享以及成本下降等。这是一种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经济增长质量的好方式。

Q.您认为《意见》的出台跟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战略支撑、深圳坚持制造业立市有什么关联?

A.郭万达:

沿着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含量在制造业中会越来越高。从我们国家来看,无论是“十四五”规划,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都把打造若干个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目标。

深圳本身又是制造业大市、制造业强市。那么市委市政府特别提出工业立市、制造业强市,把制造业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就是要稳住制造业的基本盘、稳住科技创新驱动的基本载体、稳住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基本承载产业。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我觉得它不仅体现了国家的战略,也体现了深圳的担当,还体现了产业发展本身的规律。它承载着深圳长远竞争力的重大任务和目标。

产业集群的发展

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等之间的协同

Q.您期待《意见》会取得什么效果?对于《意见》的落地您有何看法?

A.郭万达:

政府可以对产业集群作出规划,但一定要符合发展规律。

从未来发展的角度上来看,《意见》本身还有很多要细化,很多政策要落地,同时在空间上也要落到各个区,让各个产业发展主体有信心,企业家有好的预期,知道政府的决心。

信心加上决心,产业集群的落地就能够形成合力,真正变成生产力,变成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Q.您怎么看《意见》对各区布局作出分工,避免各区同质化竞争,而打造一种差异化发展的做法?

A.郭万达:

《意见》本身对各区做了分工,避免各区完全同质化的竞争。它的分工有所不同,有分也有合。

所以,《意见》本身也是考虑到各区发展的自身基础、发展优势。同时,还要形成市区两级之间的互动。

同时,产业集群的发展也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之间的协同。

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一套好的协同,包括区域之间的协同、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协同、政产学研的协同,所有这些协同就能构成集群落地的重要生态环境,能够真正变成一个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融合的发展路径,真正使得深圳的产业有竞争力,增长可持续,随之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唐萍 庞诗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