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覆盖了地球70%以上的面积

我国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大陆海岸线长1.8万千米

是一个典型的海洋大国

海洋经济正成为

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

日前,深圳将海洋产业、深海产业纳入重磅发布的“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体系。高质量构建若干要素齐整、功能完备的海洋产业集群,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经济新引擎已箭在弦上。

在深圳海洋产业集群中,海洋电子信息是关键性、基础性产业。深圳拥有体量庞大、体系完整、科技领先的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占据全国约1/5的产值。依托深厚的产业基础,深圳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出圈”“下海”,在船舶电子、海洋观测和探测、海洋通信、海洋电子元器件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这些行业目前发展形势如何?深圳最新出台的“20+8”产业政策,将给行业带来什么?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进行走访调研,走进深圳海洋产业中的基础产业,探秘海洋电子信息产业。

解决水下通讯“卡脖子”难题

深企在海底“装Wi-Fi”

在海洋电子信息产业中,如何实现高效畅通的水下无线通信,一直是一道世界性的技术难题。但在深圳,有一家科技企业竟然想要在海底“装上”Wi-Fi,解决这道难题。

此次调研走访的第一站,记者便来到这家致力于水下通讯自主研发的高新科技企业——智慧海洋。

“在水下通信,和在陆地通信对比,最大的区别就是传播介质的不同。”公司负责人陈学思向记者介绍,“我们知道在陆地上,光、电磁波都可以作为传递信息、通信的载体,但光或者电磁波,在水下衰减很快,铺设海底光纤成本又极高。”

智慧海洋的科研团队认为,与之相比,声波反而是海底通信的良好载体,基于这一原理的通信技术就是水声通信技术。“上九天揽月容易,下五洋捉鳖更难,我觉得只有水下实现通讯之后,才能真正变得智能起来。”陈学思说

在此基础上,智慧海洋公司研发出了水下无线数字通信设备“水声通信机”。每一个水声通信机就像一个信号发射器,利用多个水声通信机,就能组建起一个水下Wi-Fi网络。目前,公司深耕海洋产业的核心技术研究超过20年,已经能够实现从100米到1万米深海的信号覆盖,取得了超过70项自主知识产权。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与企业的深入交流中,记者还了解到就国内海洋信息通讯行业来看,依然有约九成的设备不同程度依赖国外进口

对此,相关行业专家向记者分析表示。依赖国外进口可能会给信息安全带来隐患,所以一定要有“从天到地到海上”的一个完整且自主可控的卫星通信系统,来保障海上的通信安全。

投入大 周期长 回报慢

共性问题需多方合力破解

攻克共性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是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的共同愿景。但这个过程中,会面临哪些困难?

对于这个问题,陈学思给出了他的答案——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的痛点难点总结起来就是三句话,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

在陈学思看来,解决这一痛点,需要政府拉动投资,最终降低成本。目前,大部分涉海企业的投入都集中在军工国防等领域,希望通过技术升级,最后能抵达潜水消费等个人消费领域。

此外,也有学者建议,涉海企业可握指成拳,合力突破产业共性技术。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促进会监事长李兰芳表示,深圳是电子信息产业的一个比较大的企业聚集地,同时有很多的海洋企业在这里,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如何与深圳优势产业结合则显得至关重要,利用深圳科技创新的优势,强强联合,海洋产业未来可期。

“20+8”出台

深圳蓝色经济迎来新机

日前,深圳推出“20+8”重磅产业政策,将海洋产业集群列入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面向2025年,深圳海洋产业集群发展将瞄准海洋产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海洋生产总值力争突破4000亿元的目标。

此外,“20+8”系列政策中还提出将大力发展深地深海,打造深地深海科技创新高地。

“深海是一个最新的领域,深圳要抓紧这个机会。在很长的一条产业链里,资金投入很重要,我们称之为催化剂。”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深圳海洋大学筹建负责人、筹备办副主任林间表示,新政策的出台,可以缩短催化时间。

未来,深圳的海洋产业集群将会绘制出怎样的一幅蓝图?

林间表示,第一个优势就是国家政策先行;第二个优势是深圳有一定的基础,尤其在高新产业领域,深圳可以将陆地上的基础拉到海里去;第三个优势就是深圳精神,这是深圳人独有的,也因此才有了深圳速度和深圳加速度。

“深圳未来还要大力培养海洋人才,培养更多有情怀的海洋企业家,以及海洋管理知识人才。”对于日前刚刚进入政府投资建设程序的深圳海洋大学,林间认为,海洋大学不是“象牙塔”,而是要带动深圳所有与海洋相关的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校企联合攻关重大科研项目,推动原创科技和成果转化,带动新兴海洋产业链。

记者手记:

将海洋产业、深海产业纳入深圳市“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体系,对于引导深圳海洋经济由“要素集聚”向“集聚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跳出深圳看深圳,记者还关注到,今年以来全国还有多座城市都在瞄准这条蓝色赛道。

从2月至4月,青岛连发三个文件,要在“全市进一步营造认识海洋、走向海洋、经略海洋的热潮”;同期,宁波也印发了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行动纲要文件,提出2025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到3200亿元,至2035年基本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这是一场沿海强市间竞逐的赛跑。深圳如何制胜?

通过走访调研,记者发现,电子信息和高端制造优势是专家学者、涉海企业普遍认同深圳可以进一步发挥的方面。但与此同时,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也是行业内普遍存在的痛点和难点。

解决这一问题,政府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此外,也有学者建议,涉海企业可握指成拳,合力突破产业共性技术。譬如以“强链、补链、连链、延链”为原则,引导中海油深圳分公司、招商工业和中集海工等“链主”型企业联合上下游资源加强产业技术共性问题攻关,掌握竞争主动权等等。

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李子立 付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