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筹备工作。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里,深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抢抓“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等重大机遇,推动深圳科技创新实现大跨越、取得新突破。如今,“创新引擎”正在为深圳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注入新动能。系列报道“感恩奋进这五年·迎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今天播出第一篇《深圳:科技创新赋能 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
一周前,TCL在深圳召开2021年度业绩发布会。最新披露的财报显示:依托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凭借在半导体显示、智能终端等领域的布局,去年全年实现整体营收2523亿元,同比增长65%;净利润171亿元,同比增长129%,整体规模已达到世界500强。
拾级而上,深圳近年来不断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这让深圳创新发展的方向更清、目标更明。从首设深圳人才日、企业家日,到出台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发布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深圳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是让创新创业的土壤与环境不断优化。
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中央赋予深圳的重要使命之一。深圳通过加快布局大科学装置、高水平研发机构,为创新发展“方程”寻找更优解法。在光明科学城,聚焦生物医学前沿和应用领域的深圳湾实验室,正在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作为深圳超常规布局的创新载体,成立三年来这里已组建起90多支科研团队。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关乎国家、城市的源头创新能力和国际科技竞争力。深圳加快构建并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特别是近年来,深圳发力源头创新,建立起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着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如今,打开深圳的创新版图,可以看到一份“硬核”成绩单。
——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不断强化。深圳进一步深化与清华、北大等高校合作;规划建设综合粒子、超算E级机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确保不低于30%的市级财政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累计建成各类创新载体3100家;5年间翻了近两番。
——自主创新成果强势领跑,“硬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深圳在未来通信高端器件、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领域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万家,是2017年的2倍。高新技术产值突破3万亿;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46%,保持全国领先。
——创新优势更加巩固,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升。深圳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超过70%;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有效发明专利五年以上维持率稳居全国城市首位;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2万亿元,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达到39.6%。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启动经济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深圳当前已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2021年,深圳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大关,成为全国第三个、粤港澳大湾区首个GDP突破3万亿元的城市。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这已成为深圳科技创新工作思考的首要任务。今年,深圳将落实创新发展“五大行动”,强化机制支撑、平台支撑、改革支撑,着力推动创新“五大行动”落地见效。面向未来,深圳“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深圳力争GDP总量实现超4万亿元。
版权声明:节目版权由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