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世界各地的智能建筑您有多少了解呢?接下来我们来梳理一下世界上典型的智能建筑和我国的智能建造情况。来看报道。

新加坡的首都大厦是一座52层高的办公楼,空调装置中的能量回收轮系统,可回收冷空气以保持冷水机组的效率。英国伦敦的西门子“水晶大厦”,既是会议中心,也是展览馆。与同类建筑相比,它可节电50%,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5%,供热与制冷的需求全部来自可再生能源。巴林世贸中心,是全球第一座利用风能作为电力来源的摩天大楼。 在两座大厦之间设置了水平支持的3 座直径29 米的风力涡轮。风电机组能够支持大厦所需用电的11%-15%。类似这样的智能建造在国外起步较早,成为各地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不断提高建筑的环境可持续标准的范例。我国的智能建筑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行业经历了初创期、规范期、发展期三个阶段,如今产业规模逐渐壮大,产业链逐渐完善。2020年9月,在第三届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国际(深圳)高峰论坛,全国近20个省市行业协会及产业联盟共同发布了《新型建筑工业化高质量发展联合宣言》,吹响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冲锋号。
2021年3月,“发展智能建造”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我国31省市相继提出“十四五”期间智能建筑行业发展规划,将依托5G建设、智慧城市平台,构建智慧楼宇、智慧安防等社区智慧服务体系提上日程。
2022年2月,《“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印发,提出加快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实施智能建造试点示范创建行动,发展一批试点城市, 建设一批示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