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客,犹贵客。《史记·高祖本纪》:“ 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

3月27日,深圳盐田港迎来一位“重客”——长荣海运“长为”轮首航。

长为巨轮是目前全球最大集装箱船,可装载24000标箱。形象一点说,这艘巨轮可装载的集装箱首尾相连可以从深圳一路连到广州。它服务于长荣海运欧洲快线,离开深圳后,将直接驶向欧洲。

其实停靠深圳港的巨轮纪录刷新频率很高,但在今年的特殊形势下,全球最大集装箱船首航深圳,极为不易,也极其珍贵。

2022年一开年,深圳就遇到了一场前无参照的“防疫+发展”硬仗。这位重客此时此刻的来访,至少有两点重要意义:

► 一是说明深圳在国际节点和全球产业链上的位置越来越重要。

►  二是证明我国“坚持动态清零+坚持不脱钩”的战略,在深圳得到积极实践和有效验证。深圳也正为全国“双统筹”提供一份示范样本,一条可行的道路。

(图源:美好盐田)

那么这位重客首访,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深圳呢?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总结:一座活力之城、一座改革之城、一座文明之城。

01

活力之城

向海而兴,深圳港日均靠泊船舶132艘,日均6.4万个集装箱漂洋过海。

作为全球第四大集装箱枢纽港,深圳港国际班轮航线通达100多个国家地区、300多个港口。虽受疫情冲击,深圳港依然为全球稳定供应链筑牢海上通道,大量中国制造等待从这里运往全球。

数十公里外的深圳TCL华星光电厂区,机器人穿梭,生产线365天24小时不停;深圳比亚迪,10万平米弗迪电池SVB工厂内,全自动化生产线有序运作;华为在2021年收入下降的情况下,研发费用却高达1427 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占全年收入的22.4%。

这就是此刻的“中国工业第一城”,一座总能跑出“加速度”的城市。

殊不知,加速前进的深圳,当下其实正在进行一场抓好“双统筹”、夺取“双胜利”的攻坚战。

4月2日,深圳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深圳市决策层向外界传递出这样的信号:要保持马不离鞍、缰不松手的韧劲,把全市疫情防控防线织得更密更牢更坚固。坚持“快、准、狠”,发现一起扑灭一起,将疫情控制在点上,牢牢守住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的底线。

会议还传递了深圳抓好“双统筹”、夺取“双胜利”的决心,提出要全力推动经济发展,落实中央、省、市纾困政策,抓好重大项目建设,畅通国际物流,稳定外贸进出口,顶风雨、打硬仗,有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就在上周,深圳刚刚发布了“一揽子助企纾困政策”,共有八个领域30项政策,涉及减负金额750亿元。当前全市各区各部门正在努力将政策落实落细落地,最快最精准地兑现到各类市场主体手中。

不用“叮咚鸡”,上午填表下午到账,许多个体工商户都有这样的经历。

华星光电所在的光明区,对所有中小微企业的新增贷款给予20%贴息支持;对实力较为雄厚的大企业,则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协调。

比亚迪所在的坪山区,对产业园区实施封闭式运行投入的改造费用,按照50%的比例,给予最高20万元补贴。目前,该区规上工业企业已100%恢复生产经营。

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郭屹在接受深圳卫视记者专访时表示,深圳助企纾困政策让市场主体能够腾出手,针对自身特点和环境变化,提升竞争力。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也为深圳打造韧性城市带来了重要契机。

一座不断接受挑战和锤炼的城市,注定也会活力无限、快速成长。

深圳去年外贸总额超过3.5万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达4万亿元、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约占全球1/10。

“我们有信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全球工业重镇。”深圳市工信局局长余锡权说。

02

改革之城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作为先行示范区、经济特区,深圳正在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日前,《深圳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22年工作要点》正式印发。深圳2022年的改革“任务书”来了!

进入改革“深水区”,今年深圳改革任务涉及7大方面57项。整体上突出了“双改”示范、市场化改革、民生需求导向、绿色低碳转型“四个重点”。

突出市场化改革,深圳将进一步加大经济领域改革的“分量”,围绕国家级改革试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产业现代化、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推出一大批改革,约占全部任务的一半,充分发挥对其他领域改革的牵引作用,努力争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示范者。

变革的目的是激发活力。

深圳今年将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实施一批创造型引领型改革,相信这些改革举措也将进一步激发发展动力,扩大改革总体效应,擦亮深圳改革品牌。

03

文明之城

中央文明办近日公布了2021年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结果,深圳在30个省会、副省级全国文明城市中,排名第二。

全国文明城市是国内所有城市品牌中含金量最高、创建难度最大的一个。深圳在2005年获评首届全国文明城市,至今已连续六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2021年—2023年是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周期,一年一测最后总评。此次公布的是首个年度的测评成绩,也是深圳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对于仍忙碌在“精准防、稳增长、惠民生”的2000万深圳人而言,这无疑是一件温暖人心、鼓舞士气、振奋精神的好消息。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消息发出后,评论区却大面积出现了这样的呼声——

“第一是哪里,我们要赶超”“我想知道第一名是谁”“我们争取下次拿第一”……

与其说是深圳人在求个答案,不如说是“追求卓越”的新时代深圳精神在熠熠生辉。这背后,是一座城高度的文明自觉。

有思想家说,万物之中,文明是最脆弱的,经不起多重危险的威胁。但在过去的一个月,2000万深圳人用行动表明文明也是充满韧性的。

在抗疫最吃劲的时刻,依然平均有近2000人注册,加入志愿者的队伍。团市委向社会面招募的信息发布3小时后,文内所附的十个志愿者群全部“爆满”。

疫情形势趋稳后,深圳即刻大手笔推出750亿助企纾困计划,为所有市场主体送去“及时雨”。而这场疫情,也让我们认识了很多原本陌生、但都在努力生活的普通深圳人。

这都是城市文明最好的标注,深圳一定能因文明更闻名。

活力之城、改革之城、文明之城……其实最令人感到兴奋的是,这是一座成长之城,她有弱点、也有不足,但她的快速成长总令人惊叹。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邓一光曾这样形容深圳:2000万座孤岛形成的一片大陆。因为这座城市,连接我们的从来都不是血缘关系,而是40余年来形成的中国从未有过的文化和精神,和一种现代城市文明,那是服务型的政府,优秀的市民,繁荣的商业和开放包容自强拼搏的精神。

这种看不见的东西,在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时,比任何时候都更值得我们去守护。

主笔 / 郭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