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上午,在深圳市委书记和市长的拜年信里,深圳低调宣布GDP破3万亿元大关。有统计显示,凭借这一成绩,深圳在全国内地GDP前十强城市中,紧随上海、北京,排名第三。

1月26日一早上,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就联合发文,《关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正式印发实施。又一国家级重大改革开放举措落地深圳!

值得深究的是,在2022一开年,就有多项国家级重大改革举措密集落地深圳,这背后到底有何玄机?

01

为什么说是“国家级”?

这项改革开放举措,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商务部、广东省、深圳市等共同制定,并最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是推动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做出“继续放宽市场准入限制” 的安排部署。2021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制定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横琴粵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等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

承接国家使命,深圳勇挑重担。去年底召开的深圳市委七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推动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在深圳落地。

如何理解中央赋予深圳的新使命?

在1月26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秘书长赵辰昕的讲话中有三点值得特别注意:

● 一是选择深圳开展放宽市场准入试点,就是要支持深圳大胆闯、大胆试;

● 二是要推动国内外优质生产要素向深圳集聚,加快培育深圳国际先进优势产业;

● 三是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进一步提振投资信心,激发发展内生动力,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话不多,却句句分量十足,值得国内外时政观察者细细掂量研究。

02

对深圳有哪些直接利好?

《意见》选择深圳开展放宽市场准入试点,将实施一批具有突破性、创新性、前瞻性、引领性的特别准入措施。

《特别措施》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6+24”,“6”指的是特别措施围绕试点放宽市场准入,聚焦市场主体进入意愿强烈、实行宽准入条件具备的六大领域。“24”指的是提出24条具体措施。

一是科技领域,共5条,包括创新市场准入方式建立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交易平台、放宽数据要素交易和跨境数据业务市场准入、优化先进技术应用市场准入环境、优化5G与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方式、支持设立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

二是金融领域,共4条,包括提升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支持能力、推动深港澳地区保险市场互联互通、提升贸易跨境结算便利度、优化基础设施REITs市场环境。

三是医疗领域,共4条,包括放宽医药和医疗器械市场准入限制、试点开展互联网处方药销售、优化人类遗传资源审批准入服务、放宽医疗机构资质和业务准入限制。

四是教育文化领域,共2条,包括支持深圳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优化网络游戏、视听、直播领域市场环境。

五是交通领域,共4条,包括优化邮轮游艇行业发展市场准入环境、统一构建海陆空全空间无人系统准入标准和开放应用平台、放宽航空领域准入限制、支持深圳统一布局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六是其他领域,共5条,包括完善深圳珠宝玉石行业准入体系、放宽通信行业准入限制、开展检验检测和认证结果采信试点、放宽城市更新业务市场准入推进全生命周期管理、优化养老托育市场发展环境。

24条具体措施在放宽准入的同时,提出了若干项配套政策,务求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使市场主体真正感受到政策红利。

03

往远看,对深圳有哪些重大意义?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所长刘国宏 表示,“市场准入”通俗讲就是“允许个人、企业或组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参与市场交易行为”,主要目的是掌握市场主体信息,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护公众公共利益。

“放宽市场准入”直接意味着将会有更多市场主体从事生产经营和参与市场交易,这不仅对深圳活跃市场经济、促进创新创业、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系统性放宽准入限制预示着政府管制思维向服务思维迈进。“多元市场主体、繁荣经济活动必将进一步带动后续系列性重大制度性改革和创新,使深圳释放更强更大的区域发展引擎功能和全国改革示范作用。”刘国宏说。

04

为什么选择深圳?

就这一问题,深圳卫视记者专访了知名经济学家、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

为什么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这段时间里,要对市场准入有所管制?

林毅夫认为,最主要就是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还存在大量的、资本非常密集的、违反我们国家比较优势的产业。这种产业违反比较优势,如果没有保护,它们可能就难以生存。

那么现在为什么要放开?

林毅夫说,这是因为我们经过40多年的发展,原来违反比较优势的产业,现在已经符合我们的比较优势了。

“符合我们比较优势的话,它的市场准入就可以放开。”所以这里面反映的,实际上是我们国家发展进程中比较优势的变化,那么政策应该相应地随之调整,林毅夫说。

为什么选择深圳?

林毅夫认为,找深圳来做试点,一方面是对深圳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深圳的条件在全国是比较好的,有这个条件来做试点。

我们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怎样构建一个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

林毅夫说,深圳在我们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候,总是一个先行先试的地方。这次中央对深圳也同样寄予了厚望,希望能够再发挥深圳的作用,为全国在最后的攻关、最后的冲刺中做出成绩来。

05

为什么说“又”?

时间回到上周。国家发改委对外发布同意深圳开展全国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城市。

如何理解这项国家使命呢?

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深圳获批成为全国首个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深圳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度重视、对深圳基础设施建设成就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是国家赋予深圳新的一项光荣使命。

深圳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有哪些蓝图和目标?

按照试点方案,深圳将着力打造“四型城市”:一是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枢纽经济示范城市,二是区域一体化通道型城市,三是可持续应对变化的韧性城市,四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型城市。

这表明,深圳未来在跨区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方面,大动作会不断。

其背后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一是为全国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径,二是为深圳先行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专家认为,开展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将有利促进大湾区内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更好提升深圳都市圈发展质量,增强城市长远发展后劲。

06

深圳正积极推动创造型引领型改革

如果说经济总量站上3万亿元新台阶,是当下深圳高质量发展最直接的体现、最引人注目的“果”,那么国家重大改革举措密集落地,则是深圳积极推动创造型、引领型改革最生动的标识,是为未来更高质量的发展种下的“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深圳要着眼于解决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多策划战略性战役性改革。

今年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了2022年十个方面重点工作,深化创造型引领型改革,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就是其中之一。

按照中央决策、省委部署、市委安排,当下的深圳正在以综改试点为牵引推进战略战役性改革,加快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创新成果。

2022一开年,深圳就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主笔 / 郭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