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 | 快乐1062

记者 | 麦洁

通讯员 | 王苏琦

摄影 | 马铎铭

“医生,我老公以前从来不失眠的,最近都连续吃了一个礼拜安眠药了,会不会上瘾啊?”

“怎么不用每天早晨准时去单位,反而睡不着了呢?”

最近,深圳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黄若兰副主任医师频频接到线上问诊,让不少居家办公的打工人感到焦虑的一个问题,竟然是睡觉。

不要过于担心睡眠问题而害怕得睡不着

从事金融行业的魏先生(化名)近半月开始“睡觉难”,常常很晚才能睡着,快天亮时又半睡半醒,白天没精神,居家办公以来,更是发展到每天要吃安眠药才能入睡。妻子对此很担心,生怕先生吃药上瘾,以后会麻烦。

对此,黄若兰医生说,这是因为原有的生活节奏被打乱,疫情带来的各种限制措施也加剧了生活和工作的不便,加之居家办公受到各种家庭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短期睡眠障碍。另外,3月份金融行业的大幅波动也让魏先生产生了焦虑情绪,虽然本人觉得还“比较淡定”,但身体其实已经反映出这一冲击。

那有没有靠谱的解决办法呢,其实是有的。

考虑这是短期出现的睡眠障碍,黄若兰医师详细询问了魏先生的生活习惯、意志毅力、服药意愿之后,开出了一张“靠谱睡眠药方”:1、建议在规律的时间起床;2、白天增加运动或者积极带娃,中午不要补觉;3、睡前1小时不要刷手机,阅读一本艰深晦涩的书;4、或者睡前做一些舒缓的运动、呼吸训练,或者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整理家务。这些活动可以让人放松,更有想入睡的状态。

黄医生表示,脑力劳动者在居家期间,运动大大减少,容易导致部分脑区过劳,部分过于限制的状态,要需要让身体动起来,才能让大脑充分的活跃与休息。

对于有睡眠障碍的人来说,要记住的是:建立自己的规律,不论几点入睡,都要在相对固定时间起床,让自己的身体更好地调整和适应好生物钟。

有了改变的决心和坚持,六周左右,就能看到明显的成效。“就像跑步一样,要穿过最初几公里痛苦的迷雾,才能迎来内啡肽和多巴胺分泌的时刻”,会感觉到巨大的舒适和幸福。

另外,短期的睡眠障碍并不可怕,每天6.4-7.5小时的睡眠对于成年人来说已经足够用,千万不要过于紧张睡眠问题而害怕得睡不着。

至于吃安眠药的情况,黄若兰建议魏先生停掉目前服用的强效安眠药,改为较为缓和的药物,能够白天提高兴奋度,晚上降低兴奋度,这样不容易成瘾,也便于停药。

睡不着、睡不好、睡不醒,你是哪一种?

当失眠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仅仅依靠行为调节无法达到明显改善,就需要到医院相关科室进行更为专业的系统治疗。

2022年3月21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是“良好睡眠,健康同行”。据统计,我国有接近3亿的睡眠障碍患者,新冠疫情让这一现状变得严峻。到2021年底,新冠疫情导致全球增加了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失眠患者可能增加好几个亿。

据黄若兰医生介绍,睡眠障碍类问题从症状上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睡不着,睡不好和睡不醒。

睡不着,最为老生常谈,以入睡困难、早醒为主要表现,包括短期失眠和慢性失眠,实际上背后原因千差万别,需要医生根据症状、体征、量表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睡不好,比如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患者、睡行症(梦游)、睡惊症、肥胖低通气综合征、不宁腿综合征、睡眠相关性癫痫等,在以上评估手段之外需要根据情况选择长时程脑电图以及多导睡眠监测评估。

睡不醒,例如发作性睡病、Kleine-Levin综合征、药物或物质引起的过度睡眠等,为了避免在特定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对公共安全的影响,这部分患者需要避免从事某些特定工作,必要时在以上评估之外加做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或者清醒维持试验。

深圳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的睡眠与电生理监测中心,具有主任医师一名,副主任医师两名,主治医师两名,技术人员两名,对睡眠相关疾病、癫痫、神经肌肉疾病、周围神经病具有全面的监测与鉴别能力。黄若兰副主任医师以及柴文主治医师拥有美国睡眠医学会认证的国际多导睡眠监测证书,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两名以上国际认证RPSGT技术人员的中心。睡眠监测加上原有的多重评估手段,是健康状况的评估从日间医学向全天候医学转化的标志。神经内科睡眠监测与电生理监测中心,关注睡眠健康,更关注大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