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导演在虎年新春频上热搜,他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给全世界呈现了一场艺术盛宴,使引发全国网友纷纷留言“张艺谋太懂中国人的浪漫了”“开幕式后给张艺谋补张电影票”。

没错,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狙击手》正在热映,并且在豆瓣平台获得了春节档电影的最高评分。

电影《狙击手》由张艺谋、张末联合执导,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讲述了狙击五班战士为营救战友保护情报,凭借作战智慧和拼搏精神,与美军精英狙击小队展开殊死较量的故事。

《狙击手》不仅展现了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艰难取胜的英勇故事和可歌可泣的奉献精神,更把抗美援朝战争中鲜为人知却意义重大的“冷枪冷炮运动”带入了大众的视野。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电影《狙击手》背后的“冷枪冷炮运动”。

#01什么是冷枪冷炮运动?

“冷枪冷炮运动”又称作“冷枪冷炮战”,是1952年-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对联合国军发起的高密度、低强度的小规模袭击和狙击战斗,口号是“让敌人低下头来”。

“冷枪运动”又称作“狙击手活动”,也是电影《狙击手》的主要创作原型,是指通过培养大量狙击手或侦察兵,游动于敌军阵地周围,对500-1000米的目标进行猎杀、偷袭,或者为冷炮侦查目标。

“冷炮运动”又称“游击炮运动”,冷炮主要打击500-3000米的目标,用炮火支援或者火箭筒伏击,通过耗费最少的弹药杀伤或摧毁联军守备工事和坦克等冷枪无法打击的目标,并在对方反击前迅速转移阵地。

#02冷枪冷炮运动的起源

冷枪冷炮战起源于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结束后的阵地战阶段,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敌军在三八线南北地区形成了对峙局面。

由于敌军在前几次的大规模进攻中并未能掌握战场主动权,所以在阵地对峙阶段,使用大炮、坦克对志愿军阵地进行轰炸,而志愿军的阵地防御设施简陋,还未形成坚固的防御体系,面对敌军的密集炮火轰击,损失巨大。

中朝军队深感在现有武器装备条件下,迅速、大量地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极其困难。面对这种不利的局面,我军提出一种全新的“零敲牛皮糖”战术,在战斗中集中优势打小歼灭战,积小胜为大胜,从而改变战争走势,为志愿军开展“冷枪冷炮”运动提供了战略指导方针。

起初,我军规定志愿军不得随意开枪,但是面对敌军的嚣张气焰,有一名叫徐世祯的志愿军打破了军令,他做好充分的隐蔽工作,悄悄潜到敌军阵地前沿,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天之内就击杀了7名敌人。渐渐地,由于狙杀敌军数量不断增加,志愿军各团也开始采用这种冷枪狙击的作战方法,“冷枪”运动就此展开。

#03代表人物:张桃芳

张桃芳是冷枪冷炮运动中的代表人物,也是电影《狙击手》主角的人物原型之一,其被誉为“志愿军神枪手”“上甘岭狙神”。

▲张桃芳与《狙击手》中角色形象

1951年3月,张桃芳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入伍后曾接受过近两个月的射击训练,1952年9月参加志愿军进入朝鲜战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张桃芳曾在32天内以436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创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冷枪杀敌的最高纪录。

#04历史意义

冷枪冷炮运动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志愿军在阵地战期间取得的新进步,其中在作战方针上的最大成就,就是提出由打小歼灭战逐步过渡到打大歼灭战的进攻经验,尤其是小规模攻坚战的宝贵经验。

冷枪冷炮运动是我军的游击战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新的作战表现形式,冷枪与冷炮配合狙击作战,使志愿军的战斗力大大增强,不仅削弱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更提升了我军的战斗精神。

如果你还没看过《狙击手》,趁着影片还在热映,赶紧去给张艺谋导演补一张电影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