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内地与香港恢复全面“通关”,深港两地“双向奔赴”,合作交流进一步频密深化,软硬联通加速步入“快车道”。近日,深港双方达成罗湖口岸采取“边通关、边改造”模式共识。同时,新皇岗口岸联检大楼工程加速推进,沙头角口岸重建工程启动实施。

这些举措如何助推打造深港口岸经济带,加快推动深港融合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深圳卫视《晚间报道》栏目邀请市口岸办相关负责人、业内专家进行解读。

(点击观看完整版视频)

深港融合发展“再提速” 

口岸强化基础设施“硬联通”

因罗湖口岸通关效率和查验模式已无法满足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的需求。2022年5月,深圳口岸办发布消息,正式启动罗湖口岸重建规划。未来将引入赣深高铁,为香港北部都会区接入国家高铁网铺路,推动深港双城人员往来“通勤化”。

今年2月,深港双方达成罗湖口岸采取“边通关、边改造”模式的共识。罗湖深港现代商贸业升级发展区建设将以9.5平方公里的口岸片区为核心,充分发挥罗湖口岸、文锦渡口岸以及莲塘口岸联通深港的重要作用,推动两地规则制度衔接取得突破,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与“北部都会区”有序衔接。

而早在2020年就启动重建的皇岗口岸,目前启用的是临时旅检场地,新联检大楼已完成基坑围护结构及立柱桩施工,等到新皇岗口岸建成,将实行深港“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等高效便捷查验模式。货运通道取消后,将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释放出近50万平方米的空间。

此外,沙头角口岸重建工程启动实施。重建后的沙头角口岸将以口岸功能为核心,叠加国际旅游服务、国际化特色消费中心、交通枢纽三大功能,为深港合作提供重要的承载空间。

罗湖口岸改造

必须全面统筹考虑 

罗湖口岸是深圳历史最悠久,客流量最大,知名度也最高的口岸。深圳市口岸办四级调研员范伟擎认为,因罗湖口岸建成年限较长,存在机电设施设备老化、各类管线错综复杂等问题,想要实现口岸空间布局优化、查验模式创新,必须全面统筹考虑,进行空间重构、整体升级改造。

范伟擎提到,目前深港双方已形成了罗湖口岸“边通关、边改造”的共识,相关工作将分三步走:第一,在交通楼建设临时通关场地;第二,临时通关场地建设完成后,通关旅客转场到临时场地;第三,联检楼整体改造完成后,恢复联检楼通关。

“未来深圳口岸办也将推行试点常旅客计划,从安全保障、查验模式、历史文化、通关环境和口岸经济五个方面提升服务。”范伟擎表示,罗湖口岸改造完成后,将推动产业模式升级,促进人流、物流等要素高效便捷流通,实现资源要素的互补,持续提升区域之间的协作互通。

建设口岸综合体与经济带 

促成口岸兴、深港兴

加强深港融合,口岸升级如何发挥作用?深圳市法定图则委员会非公务委员邱峰认为,站在口岸城市的高度,远期可以通过扩大监管区,增加通关多样性等不同的手段,建设口岸综合体,继而再发展成为打造口岸全程的经济带,促成口岸周边,成为深港人民的旅游目的地和年轻人的一个就业场所。

“让香港青年在首站就能体验到祖国文化,也能让内地青年在首站就能领略到香港魅力,这样就做到了首站旺、全局旺,口岸兴、深港兴。”邱峰表示。

邱峰认为,深圳各大口岸首先要做好与香港未来发展的对接,重新梳理各口岸自身在未来的发展定位和特色,特别是其周边的新空间、新业态、新文化等,并以此为基础来做大做强口岸的辐射带,让口岸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关键节点。

“过去有一句话叫做‘深圳的口岸在城市,香港的口岸在城郊’,基于这样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深港两地的融合。但香港北部都会区的规划,就可能彻底改变这样的格局。 ”邱峰说。

促进深港资源互动互流  

基础设施建设应统一规划

关于深港口岸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中山大学粤港澳研究院首席专家副院长陈广汉认为,口岸已成为深港两地人员往来交流的重要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香港北部都会区、深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以及前海发展等,将来两地互动互流的趋势将更为频密。

“所以双方在交通基础设施对接方面,要统一规划,把深圳和香港的优势发挥出来,让口岸成为大湾区的重要亮点,带动深港两地经济发展。”

晚间观察:

随着深港各口岸建设以及口岸通关便利措施的推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呈现加速流动的态势。

未来如何进一步推动深港口岸从“通道”向“枢纽”转变,有赖于双方用好深港合作专班工作机制,在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上加强交流合作,更好地发挥口岸和前海、河套、沙头角等重大平台作用,通过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领域的务实合作,努力取得更多丰硕成果。

主笔 / 刘奉轩

主编 / 吕毓斌 叶安强

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 / 聂双双 刘奉轩 唐天啸 刘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