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日内瓦时间11月12日下午5时43分(北京时间11月13日凌晨00时43分),《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正式通过关于“国际红树林中心”决议草案。

决议草案提出,欢迎中国和其他有意愿的国家共同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提案,将保护、修复、合理利用红树林和滨海蓝碳生态系统作为其工作重点。

决议鼓励所有感兴趣的缔约方、NGO、社会组织,以开放、包容、透明的方式自愿参与中心的建立和运作,鼓励中心与全球其他红树林机制紧密合作、互相支持。

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现场。(图源:红树林基金会)

深圳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意义重大

是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珍爱湿地 守护未来 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的致辞,提出“中国将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保护4条途经中国的候鸟迁飞通道,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支持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

11月8日,深圳市委常委会召开的会议指出,要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国际红树林中心”筹建工作,全面加强生态保护治理国际交流合作,打造好这张新的城市“生态名片”。

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为什么会选择深圳?下一步将如何落地?国际湿地公约科技委员会主席、深圳红树林基金会理事长雷光春表示,本届大会上,中国政府提出要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这对全球的红树林保护修复、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雷光春认为,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对于深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更是深圳国际化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它的建设需要社会广泛参与,要动员更多的科学家和企业参与。红树林基金会将协助该中心建立广泛参与、公开透明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合作机制。”

(▲ 红树林基金会理事长、湿地公约科技委员会主席、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雷光春,与红树林基金会发起人、荣誉理事长、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孙莉莉在日内瓦会场)

红树林基金会发起人、荣誉理事长孙莉莉表示,深圳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同时深圳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中心城市,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 未来基金会将 建立红树林保护专项基金,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全力支持国际红树林中心的落地,为全球红树林保护和治理作出更大的贡献。

11月9日,红树林基金会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等单位联合主办“CEPA湿地教育与保护论坛”,论坛围绕湿地教育与保护的国际交流及报告、中国CEPA实践及经验分享、社会化参与的湿地保护实践等板块开展了深度交流,各方专家学者纷纷献策。

有专家建议,政府应该把企业的资金调动进来, 让深圳的“国际红树林中心”可以建设得又接地气又国际化,最终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图源: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全面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
力争2035年前建成国际湿地城市

作为深圳“市树”的红树,是湿地重要物种之一,也是深圳精神的文化象征。全市现有红树林约213.62公顷,主要分布在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

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是全国唯一处在城市腹地、面积最小的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当下正值候鸟迁徙的季节,黑脸琵鹭、白琵鹭等多种珍惜鸟类纷纷光顾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在这里觅食、休憩。

多年来,深圳通过深圳河治理工程、人为补种工程、湿地保护修复工程等举措,为红树林幼苗提供额外的生长空间,使得深圳湾红树林不断向海扩大增长面积,红树林生态得到更好的保护。

据统计,“十三五”以来深圳共开展湿地保护修复项目12个,修复红树林湿地面积43.33公顷,福田红树林湿地、华侨城湿地分别于2020年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及2021年广东省重要湿地名录。截至目前,深圳全市建成湿地公园15个。

目前,深圳正积极开展《深圳市湿地保护规划(2021-2035年)》编制工作。深圳将全面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十四五”期间营造及修复红树林面积至少51公顷。

《规划》提出,力争在2035年前全市湿地保护率达到50%,湿地面积总量保持稳定,滨海湿地生态状况有效改善、建成区湿地生态空间品质得到优化, 建成“国际湿地城市”。

部分内容综合自深圳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