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向中国人民许下的承诺。十年来,深圳真抓实干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标准,统筹做好各领域民生工作,将“民生七有”进一步升华,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深圳外国语龙华学校附属圣华幼儿园的老师们,正在教孩子们手工制作节庆作品。近年来,龙华区对辖区幼儿园实现了民转公,学位增加27%,辖区学前教育需求基本得到解决。

教育是民生之首。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以超常规举措推动学位建设攻坚战。截至2021年底,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已增加至2766所,较2011年增加超1000所;各级各类在校学生总数256.21万人,较2011年增加超110万名在校学生。预计到2025年,全市将新增学位近百万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经济特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聚焦到这个目标上来。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人民的幸福生活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健康。作为全国医改的排头兵,深圳在医疗、医保、医药的“三医联动”改革上不断“破冰”前行。截至2021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5241家、床位6.4万张,每千人口拥有病床数提高到3.63张。全市社康机构总数达833家,全科医生总数达7518人,深圳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3.73岁。

”一老一小”,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民生问题。位于罗湖区的鹿丹村社区60周岁以上户籍老人超过15%,属于老龄化社区。2021年9月鹿丹村社区长者服务站的建成,为辖区独居和空巢老人提供安全、 可口、便宜的用餐服务。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打造民生幸福标杆,是中央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意见》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聚焦打造“民生幸福标杆”,近年来,投向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持续保持在七成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