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新华社瞭望智库发布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系列解读文章,围绕深圳设置的2022年GDP增长6%的目标展开多方面论述。以下是报道全文: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下的今年经济工作总基调、总要求。头顶先行示范区和经济特区光环的深圳,经济增速一直是关注的焦点和热议的话题。在刚刚闭幕不久的深圳市两会上,2021GDP首次跨越3万亿大关的深圳,2022年预期增长目标为6%左右。这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实现这个目标面临怎样的困难挑战?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凭什么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如何打造一流的宜居之城?又怎样树全国文明城市典范?下面请随我们一起详解2022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看深圳经济社会如何高质量向发展。

8.8%、7.6%、6.7%、3.1%、6.7%,这是近五年深圳的经济增速。今年增长6%的目标,在深圳四十多年的经济增长图谱上算不上亮眼。但如果放在国际国内形势超预期变化的背景下,放在超3万亿经济规模的高台阶上,今年经济增长6%已经是一个颇具雄心的目标,不仅高于全国和广东省预期增长目标,也高于其他三个一线城市。

深圳市长覃伟中就今年增长预期目标的考虑在接受采访时介绍:“深圳6%的GDP预期增速,与国家、广东省预期目标做了衔接,也与深圳的‘十四五’目标作了衔接,这是有信心、有能力实现的目标,也是难度很大、需要跳一跳才能达到的目标。”

在解析这个目标背后的内涵时,覃伟中表示,6%的增长目标不是简单的追求经济总量增长,而是实现了发展规模、速度、质量、效益、结构相统一的6%,具有丰富的内涵。这是更高质量的6%,是实现产业结构更优、发展动能更强、经济效益更好、生态价值更高的增长。这是面临挑战更大的6%,是深圳面临着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以及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增长。这是成色更足的6%,是带动实现高质量就业、高水平公共产品供给、高标准城市建设的增长。

紧密衔接宏观战略面

抓好经济工作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深圳在全国和广东省经济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既是经济特区也是先行示范区,既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之一也是全国的经济金融中心城市,正成为多重国家战略的交汇地和承载地。

6%是按照中央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主动担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从国家到各省市在制定经济增长目标时,都从实际情况出发突出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深圳在全国全省经济版图中具有重要的份量,深圳以仅占全国0.02%的土地贡献了2.7%的GDP,出口贸易额则占了全国出口贸易总额的8.8%;深圳在广东省的12.4万亿经济总量中占比接近1/4,出口更是占比38%。深圳市政府政策研究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可以看出深圳今年的稳增长目标,与国家、省预期目标作了充分衔接,既务实审慎地考虑了深圳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韧性活力,也体现了服务全国全省发展大局的担当。”

6%是与深圳十四五目标深度对接的务实设定。深圳“十四五”的增长目标是到2025年,经济总量踏上4万亿台阶,据测算“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率需要达到6%,这是可以“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认为,北京、上海从3万亿到4万亿,都用了三到四年时间。而深圳制定的4万亿之路,时间节点在2025年,用时也在3到4年,可以说是非常理性的。今年是“十四五”的第二年,还属于打基础的关键一年,6%的目标与五年平均增速目标持平相对还是比较合理的。

审慎考虑深圳经济基本面

深圳经济基本面总体积极向好,呈现速度稳、结构优、动力强、质量高、效益好的高质量稳增长发展态势。今年一季度全市所有行业增值税开票金额增长5.5%、其中工业增长8.7%,荣耀、中兴通讯、中海油、比亚迪等主要工业企业增长较快,金融业、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发展都较好。具体可以从“五个层面”来看。

产业面结构优化,工业作为经济的底盘,底盘“越牢”,经济才越能行稳致远。2021年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连续3年居全国城市首位,实现利润总额超3400亿元,增长23.7%,可以说,在当前“经济下行、成本上行”的双重挤压下,深圳经济底盘依然坚实。除了总量,产业结构也是衡量产业面的重要考量。深圳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72.5%和66.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21万亿,占GDP比重提升至39.6。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超过70%,金融业增加值“逆势”增长7.6%,两年平均增速8.3%,软件与信息服务、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增加值均保持两位数增长。“深圳有信心进一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全球工业重镇。”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同志介绍。

企业面充满活力。企业是经济的细胞,经济有没活力关键看市场主体。深圳商事主体数量2021年增长超50万户,总量突破380万家,增长6.1%,总量和创业密度继续稳居全国第一。深圳拥有世界500强企业9家,境内外上市公司500家,还有华为、大疆、正威等一批没有上市的“隐形”牛企,成为城市经济质量的“指向标”。2021年第四季度,荣耀手机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快速上升至17%,仅次于苹果。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接近60万台,增长约2.3倍,连续9年位居国内同类销量第一。除了这些“顶天立地”的“大块头”外,“铺天盖地”的小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也毫不逊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至16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万多家。

资金面逆势增长。资金面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衡量,一部分是政府的钱,也就是财政收入;另一部分是企业和个人的钱,这可以用存贷款余额来衡量。先看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衡量城市“家底厚不厚、经济活不活”的重要指标。在当前经济面临多重压力的大背景下,深圳财政收入实现“十四五”开门红,2021年来源于深圳辖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到11110亿元,增长13.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4200亿元、增长10.4%。税收占比超过80%,这意味着地方财政大多来源于企业及个人的纳税,说明综合财力质量高。深圳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深圳全市财政系统将进一步提升积极的财政政策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增强全市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以高水平财政工作推动深圳高质量发展”。

再看存贷款余额。到2021年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1.2万亿元、7.72万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0.4%、13.6%。面向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突破1.2万亿元,增长29.7%,高出各项贷款增速16.1个百分点。

人才面量质齐升。人才是第一资源,量大质优的人才队伍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力量。从人才政策到人才立法,从全国“孔雀东南飞”到全球招揽国际人才,深圳一直在创新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吸引和集聚人才。正如一则名为“深圳脚步”的视频里所说,“在这里,有北纬22度的阳光,‘企鹅’和‘北极熊’同时定居于此。”“在深圳,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舞台。”深圳某高科技企业合伙人表示。2021年深圳新增认定国内外高层次人才4278人,引进落户各类人才25.6万人,各类人才总量超600万人;全市在站博士后5137人,近5年来,新引进博士后年均增速超过30%;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近40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占35.9%。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深圳将不断在人才政策、服务、环境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营造爱才尊才的良好氛围,努力培养引进更大规模更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动力面不断增强。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圳经济的“稳”,得益于科技创新的“强”。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46%,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万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城市首位,深圳获评国家科学技术奖13项、中国专利金奖5项,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由2010年的419家增加到2642家,其中国家级117家,省级957家。“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正迸发出澎湃动力。深圳市科创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深圳将聚焦‘五力’、打造‘五地’、推进‘四链’融合,持续构建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充分评估内外形势面

当前深圳经济面临的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开年短短3个月就遭遇了来势汹汹的三波疫情,俄乌战争、大国博弈等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内外多重因素叠加下,深圳面临更大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压力,再加上经济总量迈入3万亿的高台阶,实现6%的增长难度不小、压力较大。

处在经济规模、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三个高位过坎的关口,发展高阶突破压力加大。

深圳有三个比重要的指标在过去一年实现了重要的历史跨越,在高位上进一步突破难度增加。第一个是份量最重的GDP指标,2021年,深圳GDP首次迈进3万亿大关至30664.85亿元,成为全国第三个、粤港澳大湾区首个GDP突破3万亿元的城市。据测算,在3万亿基础上增长6%,名义GDP增速需达到8-9%左右,意味着今年经济的增量要达到2400亿元-2700亿元,相当于增加一个国内中等城市的经济总量。据记者获悉由于疫情影响增速将明显低于全年增速目标,初步预计一季度经济增量在200亿元左右,这就要求余下的三个季度增量要达到2200亿元-2500亿元,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难度可想而知。

第二个重要的指标工业增加值,2021年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深圳虽然面积不到2000平方公里,但历来重视工业的发展,工业总产值已连续3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说是中国工业第一城也不为过。今年深圳GDP增长6%,工业依然要保持较好增长,今年定的预期增长目标为5%,与去年增速持平,这意味着要增加至少2个比亚迪的产值,在当前深受供应链困扰的情况下实属不易。

第三个重要的指标是财政收入,2021年来源于深圳辖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历史上首次突破万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则首破4000亿元。研究结果一般认为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呈高度正向线性相关性,因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而税收与经济活动直接相关。深圳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不无忧虑地表示,在减税降费力度加大,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势下,财税收入增长也面临不小压力。

面临疫情防控、供应链冲击、成本上升三大压力的影响,经济稳增长难度增大。

当前,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对深圳经济影响较为突出的有三个因素。

首当其冲是疫情的影响。今年一季度深圳就经历了三波较为严重的疫情,特别是2月中下旬以来的第三波疫情最为严重,在3月14至20日果断按下暂停键后,虽然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疫情很快被基本扑灭,用最小的代价实现了最大的防控效果,但对深圳经济的损失还是很大,据深圳有关部门测算,仅7天静默期就损失了超500亿的GDP,直接影响今年GDP增速1.5至2个百分点。当下国内外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3月份以来国内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超50万例,已波及全国绝大多数省份。深圳作为口岸城市、外贸大市、人口大市、经济大市,疫情防控压力巨大,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艰巨。

供应链对深圳产业的冲击依然较大。深圳供应链问题主要源于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疫情导致的供应链紧张。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已经两年多,几乎每天都有关于港口阻塞、集装箱运输不当、运费创下新高的新闻,原本就很脆弱的供应链产时有中断,缺芯、缺柜和缺工等“三缺”问题依然较为突出。

另一方面是大国博弈对深圳供应链的影响。深圳地处大国博弈的前沿,其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安全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风险。据统计,2018年中美经贸摩擦以来,受到美国直接制裁的深圳企业有约60家,这些企业合计年营收近万亿元。

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企业承压明显。近一段时间,受疫情和地缘冲突等因素影响,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波动加剧、价格明显上涨。我国经济已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一些大宗商品外采比例比较高,国际价格上涨会带来输入性影响,今年以来CRB商品指数上涨近30%,企业面临的原材料成本明显增加。作为对外开放前沿的深圳,影响首当其冲。

以锂电池行业为例,深圳是动力锂电池产业大市,拥有1000多家相关企业,年产值超4000亿元,镍是锂电正极的重要原材料,俄罗斯镍矿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约9%,俄乌战争导致镍价格暴涨了数倍。此外,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已经突破每吨51万元,较年初上涨了近4倍,如果再拉长到2020年下半年不到两年上涨了10多倍。这都大大增加了锂电池及下游企业的生产成本。

迎难而上,方显担当本色;勇当尖兵,方能先行引领。困难客观存在,挑战虽然很多,但深圳是一座不断在挑战和锤炼中快速成长的创新之城,锻造了勇于担当、直面挑战、锐意进取的优秀品质,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笃干厉行、勇于担当的深圳正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全力发起迈向更高目标的新冲锋,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原标题《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系列解读之一:锚定6%新目标,深圳基于哪些考虑?

来源:新华社瞭望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