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到莲花山上晨练

周末去梧桐绿道跑步

在绿茵场上踢一场球

趁春光约上好友攀登梧桐山

……
在深圳,深圳er对参与
健身运动的热情持续高涨


今年的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多项民生重点工作。其中,在文化体育方面,这些细节都值得“高兴”:

●打造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发展水上运动、冰雪运动、电竞等新兴体育项目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新建一批都市型、楼宇型体育设施

●推进文体设施进公园,实现全市体育设施“开放共享、一键预约”全覆盖,打造群众身边的体育生态圈


简单来说,深圳
在向更便利更宜居的城市迈进
那么,如何保障人民群众
对运动健身“量”和“质”的要求呢?

今年2月,深圳市政府印发《深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详情可点击:一图读懂|深圳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提出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到48%,每平方公里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7万平方米,体育场地使用率提高10%,实现10分钟健身圈全覆盖,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9人,推动全市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

新冠疫情对群体事业和体育产业都造成冲击。一方面,广大群众对健身服务和产品的需求,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的变化,比如运动空间从户外转向居家,运动方式从线下转到线上等等;另一方面,疫情使社会公众再次强化对强健体魄重要性之认识,后疫情时代运动健身需求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对于如何实现深入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打造群众身边的体育生态圈
根据从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了解到的消息
记者为大家整理了10个关键词:

1、体育场地普查——体育场地普查工作是一项艰苦、细致、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各区的大力支持下,体育场地普查已成为每年开展的一项常态化工作,2021年体育场地普查数据表明,深圳市建成各类体育场地数量30411个,体育场地面积3023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72平方米。

2、市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通过对1万名市民开展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全面了解市民体育健身参与情况,为全民健身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更好履行政府体育公共服务职能。

3、健全全民健身机制——《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出台对于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是当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领域最高层级的顶层设计。

4、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创建——目前创建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会议要求各区各单位高质量、高标准配合完成本次模范市创建申报工作。

5、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健身指导需求——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必须做好在较长时间里积极稳妥应对复杂局面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准确把握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民健身的新需求,共同探索能够适应和满足疫情防控的科学健身创新性做法。

6、居家健身“云”运动模式——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线健身将在未来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各单位各部门要因势利导,顺应居家科学健身的新趋势并使之持续发挥效能,推动形成全民健身的新业态,探索居家科学健身常态化开展的新模式,激发全民健身新动能。

7、广碎片化运动理念——今年要在去年的基础上,推广“全域健身”“碎片化运动”理念,拓展健身空间,号召市民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居家健身、工作地健身,将强身健体的做法融入到生活方方面面,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8、完善服务平台——继续完善“i深圳”一键预约平台建设,进一步丰富场馆资源、完善平台功能、加强宣传推广、完善管理制度。各区要在摸清辖区体育场馆资源基础上,按照“应接尽接”的要求,最大限度鼓励场馆接入平台,加快实现全覆盖。

9、省运会参赛备战——2022年省运会群众体育组各项目比赛将于6月至11月在清远市进行。深圳将参加群众体育组10个大项、116个小项的比赛。

10、创新举办首届智力运动会——今年深圳将以市政府名义创新举办深圳首届智力运动会,对推动深圳市智力运动快速发展,建设“智力运动之城”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保障运动健身“量”和“质”
加强安全保障也尤为重要
以一直深受市民关注的
山地运动安全问题为例
近日,经深圳市政府同意,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牵头印发了关于做好山地运动风险防范处置工作的通知,对山地运动风险防范处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处置时的重点环节,及各单位的工作分工进行了明确,积极构建山地运动风险防范和救援一体化机制,确保预防和救援双落实。

制定工作通知明确各方职责

深圳山林资源丰富、海岸线长,户外探险活动活跃,特别是随着“山海连城计划”开展,政府部门对安全管理问题非常重视。

有关通知明确要求,要提高对山地运动风险防范处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尤其对风险系数更高的团体——山地运动“背包客”要加强风险防范。缺乏专业知识的“背包客”将山地运动视为一般性的娱乐活动,部分有一定专业运动知识的山地运动爱好者,专门挑选危险区域和恶劣天气“挑战自我”。“背包客”行踪难以控制掌握,出险后救助难度大,是山地运动风险防范处置工作中最大的难点。各区、各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提高思想认识,深刻汲取教训,加强风险防范,增强做好山地运动风险防范处置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在山地运动管理工作中,通知也明确要求必须在场地开放、线路建设、行业规范、宣传教育、应急救援等诸多方面,要抓住重点环节和重要人群: 一是加强行业管理,清理整顿不合规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对相关社会组织和山地运动爱好者进行安全培训; 二是做好风险提示,利用多种形式宣传科学山地运动知识,提示运动风险,及时推送恶劣天气、地质灾害等信息; 三是严格赛事活动审批,确保依法依规,安全可靠; 四是加强区域控制,对不开放山地运动的区域或开放区域出现极端天气时,要加强巡查,防止人员进入; 五是快速应急救援,加强救援力量培训,提升应急救援反应能力。

由于山地运动的防范和救援工作,涉及到多部门联动合作,通知明确要求各部门要加强沟通,协同合作,确保市民在山地运动中的防范及救援工作能够落到实处。
及时全面系统地

规范管理山地运动

据深圳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马啸透露,从2021年整体事故数据来看,受疫情影响,有组织的活动事故较少,亲友结伴、个人出行发生的事故较多,事故数量整体呈现增长态势。


2021年,中国登山协会登山户外运动事故研讨小组曾做过统计,中国大陆共发生509起登山户外运动事故,全年事故发生的活动中参与总人数2852人以上,事故总人数1632人;受伤事故163起(其中两起受伤事故与死亡事故是同案例),受伤人数180人;死亡事故38起,死亡人数65人;失踪事故3起,失踪人数3人;无人员伤亡事故308起,其中,群体性死亡事故2起,死亡25人,皆因失温所致。

“3月30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秘书长赵辰昕透露,下一步,将编制户外运动发展专项规划。”马啸称深圳能够紧随其后,无疑是非常及时的。同时,在这份通知中,还明确了山地运动的防范和救援工作,并且多部门联动,足以看出深圳对山地运动管理的重视,这种系统的保护确实对山地运动爱好者来说是非常好的。

马啸表示,接下来他们协会也会紧跟市体育行政部门的部署,加强相关的培训工作,“在疫情之前,我们每年能够培训5000人左右,如今受疫情的影响,每年培训的人数大致3000人,这在如此庞大基数中是远远不够的。接下来将加强专业的培训,并且在资质上希望能够与更多的专业机构合作,全方位地推运深圳山地运动的健康发展。”

户外运动爱好者称收到大礼

在创新活力之都深圳,勇于创新,敢于拼搏就是年轻人的特质,户外登山运动的人数也是逐年增加。

对于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牵头印发关于做好山地运动风险防范处置工作的通知,因为喜欢户外运动而将家从南山搬到位于罗湖梧桐山脚下的彭先生直言收到大礼,“我特别喜欢户外运动,尤其是爬山,而且经常会尝试一些新的路线,敢于挑战自己,但由于缺乏专业的培训,对危险系数的评估很没把握,如今这一通知的出台,未来会参加更多的专业培训,让自己对户外登山运动有更深入的了解,变得更有专业,也更加全面。”
住在大鹏的陈先生是一位典型的“背包客”,缺乏专业知识,并专门挑选危险区域和恶劣天气“挑战自我”。对于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牵头印发关于做好山地运动风险防范处置工作的通知,陈先生称感谢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牵头众多部门,在山地运动中的防范及救援工作中能够给户外运动爱好者更多的保障。

深圳出台风险防范通知
为山地运动保驾护航
但咱们在参与山地户外运动前
也要尽可能地接受较为专业的培训
让自己对山地户外运动有个全面的认识
出发前要记得做足功课


线路准备:

提前了解线路情况是必不可少的前期准备。首先要了解当地的地理、历史、人文、习俗、法律法规限制;计算好行程距离、时间和爬升坡度;最重要的还要有应急预案。

物资准备

户外的物资准备要遵循合适、够用、轻便、备份四个原则。装备主要有背包、服装、照明、急救药品(外伤类);食品最好是高营养、易消化、合口味;水最为重要,一般清水和运动饮料的比例3:1;夏季3至6升/天,冬季1至2升/天。

身心准备

日常要保持一定强度的体能训练,积累户外知识以及经验,登山时保持平常心。以及保险也是必不可少,必须购买专业的户外保险。

安全准备

在户外登山时也要遵守安全准则,包括不要跟随没有责任感和缺乏经验的领队出行。登山队伍的成员不宜少于3人,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单独行动。不要心存侥幸,也不要冒险尝试自己能力或知识所不及之事。迷路时应折回原路,或寻找地势较高的安全处,并及时发出求救信息静待救援。沿途标示记号,或依前人所留下的记号辨别方向,切忌在无路的地方攀登。登山队伍不可拉得太长,应保证队伍能前呼后应。

来源: 南方+、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