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6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丁强作客先锋898《民心桥》节目,围绕“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圳图景”这一主题,与市民朋友展开互动交流。日前,新一届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了《深圳市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其中提出重点建设提升12个自然郊野公园,打造20个公园群,到2025年,要建成各类公园1350个以上。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丁强介绍:“一方面是要打造更有自然野趣的山海生境;另外,要建设更加丰富多彩的全景城区;再一个,我们还要建设更加公平共享、便捷可达的全域公园,然后在这过程中把我们市民的健康生活结合在一起。到2035年,我们要建成各类公园1500个以上,建成绿道、郊野径等各种步道超过5000公里,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品牌公园。”
《规划》提出,相较于生态城市、森林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等发展理念,深圳的公园城市建设将更加突显“公”字,体现公共资源的共享共惠、公共空间的共美共建、公共服务的共商共管。丁强介绍:“相较以往城市发展理念,公园城市呈现六大特点,一是公园城市建设顺应自身水系、山脉等自然资源特征,将生态放在第一位;二是注重共享性,为市民提供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三是注重公园与城市在空间与功能上的深度融合,柔化边界;四是更加完善各类服务设施,满足不同人群需求;五是通过网络化游憩系统,提高公园城市便捷性、可达性;六是尊重自然规律,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据介绍,深圳将通过“生态筑城”“山海连城”“公园融城”“人文趣城”四大行动计划来推动公园城市建设。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体规划处处长李永红在节目中表示,《规划》中已编制三年行动计划的近期建设项目库,包含建设公园群、打造山水廊道、营建六类分区等项目类型,实施大南山山廊建设工程、龙岗区国际低碳城中心片区优化提升等重大工程和重点统筹片区建设工程共71项。到2035年,深圳将全面建成“山、海、城、园”有机融合、全民共享共惠、充满活力的全域公园城市。“实施生态筑城行动,夯实绿色韧性基底,就是协调共筑区域生态格局,保护修复区域性生态廊道,统筹森林、耕地、湿地、河湖水系、海洋岸线保护与修复;实施山海连城行动,构筑魅力游憩骨架,是推动‘一脊一带二十廊’的全市魅力生态骨架建设,形成蓝绿廊道织网的公园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实施公园融城行动,优化全域公园服务,推动公园城市全面开放融合,构建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全域游憩网络体系;实施人文趣城行动,体验丰盈健康生活,保护与活化利用历史风貌遗迹,培育创建特色街区小镇,打造六大类主题游径。”
深圳拥有2030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和超过260公里的海岸线,海洋资源是深圳最重要的景观资源之一,因此,海洋空间打造也成为市民备受关注的话题,对此,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海洋规划处副处长陈晓表示,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也进一步强化塑造滨海空间,提升滨海休闲游憩体验。“一方面规划整合岸线、海岛、沙滩和珊瑚礁等海洋资源,在保护各类海洋资源基础上,配套系列服务设施,塑造一条可观赏、可游憩、可体验的滨海滨水生态景观带;另一方面,结合蛇口渔港、盐田渔港、南澳渔港等特色渔港建设发展,开发休闲渔业活动;同时,结合海洋特色资源,大力发展冲浪、赛艇、皮划艇、帆船等水上运动,丰富滨海休闲活动。”
(深圳新闻广播记者 杨瑜瑜)
版权声明:节目版权由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